京津冀加速构建“1小时通勤圈” 交通一体化赋能区域协同
京津冀经济圈
京津冀
所属地区:北京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2日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加速构建“1小时通勤圈”成为推动区域一体化的关键抓手。通过完善综合轨道交通网络、提升服务效能,不仅能优化居民跨城出行体验,更能强化三地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动,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协同注入新动能,助力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交通一体化成效显著,通勤圈建设仍存短板
自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三地交通一体化建设从蓝图逐步变为现实。干线铁路网络不断加密,京津城际、京石高铁、津秦高铁等线路形成快速通道;高速公路互联互通持续推进,京台高速、京港澳高速等多条线路实现扩容升级;城市轨道交通也在向周边延伸,北京地铁燕房线、大兴机场线等加强了中心城区与郊区的联系。然而,“1小时通勤圈”的全面成型仍面临挑战:市域铁路发展相对滞后,部分卫星城区、产业园区与中心城区的快速轨道交通连接不足,形成“公共交通洼地”;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接驳效率偏低,高铁站与地铁站、公交站的换乘指引不够清晰,管理标准存在差异,导致实际通勤时间超出预期。
二、硬件升级:以市域铁路为骨干织密交通网络
构建“1小时通勤圈”,需优先强化轨道交通网络的硬件支撑。可借鉴东京、巴黎等国际都市圈经验,加快市域铁路建设规划,重点推进北京、天津、石家庄等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的快速连接。规划建设时速不低于160公里的市域铁路,实现中心城区交通枢纽站与卫星城区、大型住宅区、产业园区、旅游景点之间的直达接驳,减少换乘环节。例如,北京可推进平谷线、城市副中心线等市域铁路项目延伸至河北廊坊、涿州等地,天津可规划津静线、津武线连接静海、武清与中心城区及周边城市,河北省则需完善省内城际铁路网络,强化石家庄与保定、唐山、邯郸等城市的快速通达,形成“中心城市辐射、周边城市联动”的市域铁路格局。
三、软件优化:技术赋能提升跨方式接驳效率
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需注重提升交通服务“软件”水平,破解接驳难题。打造综合立体交通枢纽是关键,以北京丰台站、天津于家堡站、石家庄东站等为重点,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市区轨道交通在枢纽内实现“零距离”换乘。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跨运输方式的客运联程系统,整合实时运行信息、票务服务、换乘指引等功能,为乘客提供“一站式”出行方案。例如,通过手机APP实时显示高铁与地铁的衔接时间,自动推荐最优换乘路线;在枢纽内设置智能导航标识,结合AR技术引导乘客快速找到换乘通道,减少因指引不清导致的时间损耗。
四.服务协同:统一标准构建便捷出行体系
提升通勤服务体验,需打破三地交通管理的壁垒,推动服务标准协同统一。进一步拓展京津冀“一卡通”功能,实现铁路、公路、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的刷卡互通,并探索与航空出行的衔接,推动“一票到底”和“行李直挂”服务,让乘客从家门口到目的地享受全程无缝衔接。统一不同交通方式的安检标准,在综合交通枢纽内实现“一次安检、全域通行”,避免重复安检造成的时间浪费。协调京津冀地区高速公路收费模式,推广ETC无感支付,减少人工收费站数量,提高跨区域通行速率,让自驾通勤更加高效便捷。
五、配套完善:夯实通勤圈民生服务支撑
“1小时通勤圈”的可持续运行,离不开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加速构建京津冀电动车充电桩网络,重点在高速公路休息区、服务区实现充电桩全覆盖,满足新能源汽车跨城通勤的充电需求,推动绿色出行。在高铁站、飞机场等交通枢纽合理布局24小时汽车租赁服务点,为临时出行或跨城办事的居民提供灵活的交通选择。规范住宅小区、商场、地铁站周边的停车设施建设,通过错峰共享、智能引导等方式提高停车位利用率,缓解“停车难”问题,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让通勤出行从“最后一公里”到“家门口”都更加顺畅。
六、发展红利:通勤圈助力区域协同与民生改善
加速形成“1小时通勤圈”,对京津冀区域发展具有多重意义。对居民而言,跨城通勤时间的缩短将扩大生活半径,北京、天津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可更便捷地辐射至河北周边城市,河北居民也能更方便地享受中心城市的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对产业发展而言,高效的交通网络将促进三地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天津的先进制造能力、河北的产业转型空间可通过人才、技术的快速流动实现优势互补,吸引更多企业在京津冀布局,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环境。对区域协同而言,“1小时通勤圈”将推动三地从“地理相邻”走向“功能相融”,加速形成同城化发展格局,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提供坚实支撑。
未来,随着市域铁路网络的完善、服务标准的统
一、技术应用的深化,京津冀“1小时通勤圈”将从愿景逐步变为现实,让三地居民共享交通一体化发展成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