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关村: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
高质量发展
所属地区:北京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9日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正通过深化理论学习、强化战略部署,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聚焦“三城一区”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领域,优化创新生态,加强招商引资与国际合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筑牢根基。
一、锚定战略定位,强化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引领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肩负着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使命。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北京持续强化“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将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创新资源集聚的核心载体,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布局、交叉融合发展。其中,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已成为全球创新资源高度密集、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的标志性区域。相关部署明确,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承接一批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科技重大专项,加强与在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等国家科技创新主力军的协同联动,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取得更多突破。
二、深化成果转化,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北京着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用好科创基金和“10+3”高精尖产业发展系列政策,为创新主体提供全链条支持。支持创新型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组建产学研用联盟,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一线流动,促进“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产品”。针对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等创新活力源泉,通过优化市场准入、加大融资支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激发其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推动企业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合,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北京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通过共建共享创新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促进人才跨区域流动等方式,推动创新要素在区域内高效配置,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创新发展格局。
三、打造改革试验田,优化创新创业制度环境
中关村作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始终以先行先试政策推动创新生态优化。北京持续争取实施新一批突破性改革举措,在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科研经费管理、人才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围绕完善激励自主创新机制,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薪酬分配、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制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方面,发展创业投资、科技信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多元化金融服务,设立科创板服务基地,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融资支持。同时,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推动军民科技资源共享、技术双向转化,促进军民协同创新发展。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北京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和执行监督,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让企业和科研人员切实享受改革红利。
四、实施人才强市,构筑高水平创新人才高地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北京始终将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行动计划及系列配套政策,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聚焦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队伍建设,通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提供优质生活保障等措施,力争吸引和凝聚更多顶尖科学家和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在实践中成长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同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广阔舞台,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五、扩大开放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在全球化背景下,北京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通过举办高水平国际科技会议、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吸引国际高端创新资源落地等方式,加强与全球顶尖创新机构、企业和人才的合作。支持本土企业、高校院所“走出去”,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在关键领域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升国际科技话语权。同时,依托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等平台,促进科技成果、技术标准、创新产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创新合作高地。通过扩大开放合作,北京正加速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提升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和全球影响力。
六、夯实基础研究,筑牢创新发展源头活水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北京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基础研究布局,努力在重要科学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支持在京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鼓励科研人员勇闯科学“无人区”,开展长期、稳定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力争在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同时,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衔接,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技术转化,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与“从1到N”的成果转化有机结合,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七、发展数字经济,培育科技创新新引擎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北京以科技创新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国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支持数字技术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数字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同时,加强数字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芯片、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卡脖子”技术,提升数字产业自主可控能力。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北京正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八、推动绿色创新,助力可持续发展
围绕“双碳”目标,北京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通过技术升级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建设绿色创新平台,加强绿色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和国际合作,促进绿色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同时,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助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
通过系统推进以上举措,北京正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面激发创新活力,优化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努力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走在前列,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锚定战略定位,强化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引领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肩负着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使命。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北京持续强化“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将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创新资源集聚的核心载体,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布局、交叉融合发展。其中,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已成为全球创新资源高度密集、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的标志性区域。相关部署明确,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承接一批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科技重大专项,加强与在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等国家科技创新主力军的协同联动,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取得更多突破。
二、深化成果转化,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北京着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用好科创基金和“10+3”高精尖产业发展系列政策,为创新主体提供全链条支持。支持创新型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组建产学研用联盟,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一线流动,促进“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产品”。针对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等创新活力源泉,通过优化市场准入、加大融资支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激发其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推动企业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合,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北京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通过共建共享创新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促进人才跨区域流动等方式,推动创新要素在区域内高效配置,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创新发展格局。
三、打造改革试验田,优化创新创业制度环境
中关村作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始终以先行先试政策推动创新生态优化。北京持续争取实施新一批突破性改革举措,在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科研经费管理、人才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围绕完善激励自主创新机制,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薪酬分配、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制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方面,发展创业投资、科技信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多元化金融服务,设立科创板服务基地,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融资支持。同时,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推动军民科技资源共享、技术双向转化,促进军民协同创新发展。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北京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和执行监督,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让企业和科研人员切实享受改革红利。
四、实施人才强市,构筑高水平创新人才高地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北京始终将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行动计划及系列配套政策,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聚焦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队伍建设,通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提供优质生活保障等措施,力争吸引和凝聚更多顶尖科学家和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在实践中成长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同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广阔舞台,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五、扩大开放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在全球化背景下,北京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通过举办高水平国际科技会议、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吸引国际高端创新资源落地等方式,加强与全球顶尖创新机构、企业和人才的合作。支持本土企业、高校院所“走出去”,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在关键领域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升国际科技话语权。同时,依托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等平台,促进科技成果、技术标准、创新产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创新合作高地。通过扩大开放合作,北京正加速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提升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和全球影响力。
六、夯实基础研究,筑牢创新发展源头活水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北京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基础研究布局,努力在重要科学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支持在京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鼓励科研人员勇闯科学“无人区”,开展长期、稳定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力争在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同时,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衔接,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技术转化,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与“从1到N”的成果转化有机结合,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七、发展数字经济,培育科技创新新引擎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北京以科技创新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国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支持数字技术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数字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同时,加强数字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芯片、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卡脖子”技术,提升数字产业自主可控能力。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北京正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八、推动绿色创新,助力可持续发展
围绕“双碳”目标,北京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通过技术升级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建设绿色创新平台,加强绿色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和国际合作,促进绿色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同时,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助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
通过系统推进以上举措,北京正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面激发创新活力,优化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努力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走在前列,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北京招商项目
更多项目
大兴黄村转型高水平综合发展新区 打造京南文化教育科研新高地
2025-08-09
大学生村官探访顺义临空经济区 聚焦产城融合与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5-08-09
法治蓝皮书揭晓县级透明度领先区域 沪京皖粤城市彰显治理新风
2025-08-09
北京加大跨境电商扶持力度 仓储建设项目最高资助400万元
2025-08-09
顺义区文化创意产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5-08-09
国家第二批重点研发计划落地北京中关村 10专项驱动产业跃升
2025-08-09
怀柔国土分局以土地管理为核心强化生态建设吸引招商引资新活力
2025-08-09
怀柔区领导调研雁栖开发区企业 强调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产业发展
2025-08-09
国资委在北京明确央企年度生产经营目标保持不变
2025-08-09
怀柔区领导强化招商驱动力 聚焦重点项目推动城市升级优化进程
2025-08-09
怀柔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 部署科学城建设等重点任务
2025-08-09
国务院督导七省市推动民间投资深入实施 促进招商引资优化升级
2025-08-09
北京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20242025年度通州区马驹桥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暨复审工作方案
2024-06-25
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镇人民政府辅助执法人员规范管理办法
2024-01-26
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镇人民政府辅助执法人员管理办法
2024-01-26
北京市顺义区张镇人民政府辅助执法人员管理办法
2024-01-18
北京市顺义区木林镇人民政府辅助执法人员管理办法
2024-01-10
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人民政府辅助执法人员管理办法(暂行)
2024-01-02
通州区永顺镇规范村级集体企业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2023-12-29
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镇人民政府辅助执法人员管理办法(暂行)
2023-11-29
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编制说明
2021-11-01
北京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北京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