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构建天地一体生态监管体系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所属地区:北京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8日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能力建设,通过构建天地一体化观测与大数据集成的综合生态安全监管体系,在守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为区域招商引资提供坚实生态环境保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相关部门明确,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安全底线,将严格管控并确保面积只增不减,自然保护区调整需经科学评估与严格审批,全力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
一、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7年,全国已建立数量众多的自然保护区,陆域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近1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森林、湿地、荒漠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形成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网络。针对早期部分自然保护区划定范围不够科学的问题,相关部门出台专项管理规定,明确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需遵循生态优先原则,经多部门联合评估并报上级审批,严禁以任何名义随意缩减保护区域或改变功能属性。
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全面落地实施。相关部门通过加强技术指导与地方对接,推动各地精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红线区域“划得实、能落地”。江苏省、浙江省等地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结合实地勘察,精准界定红线边界,建立“一张图”管理模式,将红线区域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严格管控。同时,配套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通过严格准入管理、强化生态修复、完善补偿机制等措施,确保红线区域“守得住、可持续”,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相关意见,进一步明确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底线,严禁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突破红线。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快构建。全国范围内启动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工作,建立涵盖物种名录、生态系统类型、受威胁状况等内容的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在云南、四川、青海等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建设标准化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点,形成全国联网的观测网络,实时监测物种动态与生态系统变化。2021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1-2030年)》发布,明确优先保护区域规划,推动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四、天地一体化监管技术体系逐步完善。通过整合气象卫星、环境卫星等遥感数据资源,构建覆盖全国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对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的动态监测。同时,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搭建生态保护综合监管平台,对区域内开发建设活动进行实时监控与智能预警,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违规行为。到2020年,该综合监管体系全面建成,实现生态环境数据整合共享、监测评估精准高效、监管执法协同联动,为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五、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在严格生态保护的同时,相关部门通过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福建省、江西省等地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同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将生态环境承载力作为项目准入重要标准,引导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北京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北京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获取园区招商政策资料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