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成交突破76亿元 招商引资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所属地区:北京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2日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以来,累计成交量达1.79亿吨,成交额突破76.61亿元,彰显中国推动绿色转型的坚定决心。碳市场的稳健运行为地方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吸引低碳技术企业加速集聚,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引擎。
一、市场运行彰显制度成效
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内,累计114个交易日保持平稳运行,碳排放配额成交规模突破亿吨门槛。其中以公开透明为特征的挂牌协议交易成交3077.46万吨,而满足大宗需求的大宗协议交易占比逾八成,反映重点排放单位精细化履约策略。至周期收官阶段,碳价稳健上涨逾12%,价格发现功能持续增强。值得关注的是,全国已有超过50%的重点排放单位主动参与市场交易,电力行业企业参与度尤为突出,凸显市场主体减排意识显著提升。
二、机制建设筑牢市场根基
依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全国碳市场构建起"总量控制-配额分配-市场交易-履约清缴"的闭环机制。在配额分配环节,采取行业基准法向电力企业免费分配碳排放配额,既保障公平性又激励企业提升能效。北京、湖北、上海三地承建的交易系统与注册登记系统实现全流程数据贯通,通过每日信息公告制度确保市场透明度。金融监管部门同步强化风险管控,明令禁止投机性炒作,保障市场服务实体减排的核心功能。
三、产业协同放大减排效应
碳市场产生的减排成本传导效应正重塑产业格局。在浙江、广东等制造业大省,陶瓷、建材等高耗能企业加速部署碳捕集技术,内蒙古风光发电基地通过碳交易增厚收益。钢铁行业纳入碳市场的工作方案已进入意见征询阶段,标志着市场覆盖范围将持续扩容。国际能源署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碳市场已成为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定价体系,其稳健运行为发展中国家建立碳市场提供了重要范式参考。
四、生态协同培育增长动能
碳市场通过价格信号推动资本向绿色领域流动。江苏盐城落地超百亿海上风电配套项目,福建宁德依托零碳工厂认证吸引电池产业链集聚。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碳抵消机制(CCER)重启预期增强,云南、青海等地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活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指出,碳价超过50元/吨时,可再生能源投资回报周期将缩短20%,有效催化能源结构深度转型。各地开发区将"碳指标"纳入招商引资评价体系,清洁技术领域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逾三成。
五、制度创新引领全球治理
我国碳市场设计注重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并重。生态环境部定期发布的碳排放核算核查技术指南,为数据质量构筑制度屏障。中国碳定价机制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气候政策评估报告》典型案例,其"先行业后拓展"的实施路径获广泛认同。在《巴黎协定》第六条框架下,中国正积极推进与国际碳市场的衔接规则研究,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已批准国内首支投资中国碳配额跨境基金,标志着我国碳定价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北京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北京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获取园区招商政策资料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