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冀林业碳汇交易突破7万吨 跨区域协同激活生态资本
林业
京津冀
所属地区:北京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8日
北京与河北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创新协同发展模式,依托碳汇交易机制成功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林业生态项目开发。两地在跨区域碳市场框架下完成7万吨林业碳汇交易,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辟新路径,同时促进重点排放单位深化节能减排改造,初步形成市场驱动减碳的良性循环机制。
一、市场机制创新引领区域协同减排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北京与河北在制度设计中突破行政分割限制。该试点创新性建立"基础配额+区域调节因子"的双层分配机制,在参照国家行业基准值基础上,针对京冀产业转移实际增设调节系数。交易系统实现两地注册登记系统无缝对接,开发林业碳汇项目优先准入通道。此举既保障市场流动性,又推动河北生态资源与北京资本技术高效对接。
二、林业碳汇项目撬动绿色资本
试点明确将林业碳汇纳入跨区域抵消范畴,创新开发符合北方地区特点的碳汇方法学。截至当前,河北承德、张家口等地累计开发储备碳汇林25万亩,经核证的7万吨碳汇量已完成交易流转。项目设计突出生态修复和农户增收双重效益,要求不低于30%交易收益反哺当地社区,在塞罕坝林区等地实践形成"碳汇造林-碳资产开发-市场交易-收益分成"的完整产业链。
三、碳价稳定机制凸显市场信心
北京环交所构建多维度的市场调控工具箱,包括设置10%涨跌幅限制、建立机构投资者准入制度、实施配额拍卖回购等稳定措施。交易数据显示,京冀碳市场连续三个周期价格维持在合理区间,与同期其他试点相比波动率降低60%以上。稳定的价格信号有效引导控排企业制定中长期减排规划,目前北京重点排放单位已投入8.5亿元升级低碳技术。
四、协同监管保障市场有效运行
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统一核算标准并交叉核查排放数据。创新实施"黄橙红"三级预警制度,对临近履约期企业分级提醒;开发电子履约系统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履约周期缩短至15个工作日。当前市场参与主体达400余家,年度履约率连续达到百分百水平,较市场运行初期监管效率提升两倍。
五、制度创新服务双碳战略实施
跨区域交易机制打通要素流动堵点,北京累计引导12亿元绿色资本投向河北能效提升项目,推动唐山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保定汽车制造厂建成分布式光伏电站。实践表明市场机制可有效提升减排成本效率,两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市场启动前下降23%。该试点经验已纳入全国碳市场建设参考方案,其制度框架为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重要实践支撑。
六、生态协同构建绿色发展格局
通过碳汇交易纽带,北京与河北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在潮河、白河流域实施"固碳增汇-水质改善"协同项目,实现林业碳汇收益反哺水源涵养区建设。同步推进碳普惠机制,将公众低碳行为产生的碳减排量纳入区域交易体系,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区域协同降碳新模式,为城市群绿色发展提供制度创新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