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深化金融开放打造国际投资新高地
金融业
所属地区:北京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6日
北京市近期推出多项招商引资重磅举措,聚焦金融业高水平开放与营商环境优化,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突破吸引全球资本。在金融领域,北京市将大幅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准入限制,推动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同时以"六个统一"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投资便利化体系。
一、金融开放政策实现历史性突破
北京市在年初明确将研究制定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实施细则,重点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参与本地资本市场建设。根据最新政策框架,外资机构在证券、基金、期货等领域持股比例限制将进一步放开,合格境外投资者业务范围持续拓宽。配套措施包括简化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流程,试点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并建立与国际规则衔接的金融纠纷解决机制。
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度优化
作为全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北京市严格执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2023年新版负面清单中金融服务领域特别管理措施较上年缩减近三成。在保险经纪、信用评级等领域取消外资股比限制,允许外资机构开展养老金管理业务。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试点中,涉及金融数据流动的条款实现突破性调整。
三、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全面革新
北京市启动新一轮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承诺制+标准地"模式,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事项已压缩至最短一个工作日办结。在自贸试验区范围内,对符合产业导向的重点项目试行"零审批"管理,通过事中事后监管替代前置审批。电子证照互认系统覆盖全部投资审批事项,实现申报材料压减比例达六成以上。
四、民间资本参与度显著提升
除吸引外资外,北京市出台专项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首批推出的示范项目涵盖智慧城市、新能源充电网络等38个重点项目,配套建立民间投资问题响应机制。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在轨道交通、污水处理等领域引入社会资本超百亿元,形成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
五、智慧政务构建新型服务体系
"六个统一"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信用信息平台归集数据总量突破百亿条,企业法人服务卡实现税务、社保等236项功能集成。通过统一投资项目代码制度,项目全生命周期审批效率提升四成。政务服务标准规范体系覆盖市、区、街道三级6000余项事项,线上办理率达98%。
北京市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正在形成"市场准入更宽松、投资贸易更便利、政务服务更智能"的开放新格局。这些措施将显著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