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道口论坛:普惠金融破局需系统性解决方案

金融业
所属地区:北京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6日
近日,在北京五道口举办的全球金融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展开深入探讨。专家指出,数字技术赋能下,普惠金融在扩大服务覆盖面、提升效率的同时,也面临风险治理、数字鸿沟、基础设施适配及监管协同等多重挑战。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需构建政策、技术、制度等多维度协同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同时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吸引社会资本,推动普惠金融领域招商引资与创新实践深度融合。
一、风险治理:数字生态下风险叠加效应凸显
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并未改变金融风险固有的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及服务外部性,反而在多维开放的网络空间中,金融风险、技术风险与网络风险更易形成叠加扩散效应。一方面,部分机构借助算法模型开展业务,若模型设计存在缺陷或数据样本偏差,可能导致风险识别滞后;另一方面,跨行业、跨区域的业务联动增加了风险传递链条,单一环节的技术故障或操作失误可能通过网络快速蔓延至整个生态体系。此外,第三方技术服务商的引入也带来了外包风险,部分中小机构对技术供应商过度依赖,缺乏自主风控能力,进一步放大了风险传导的可能性。
二、数字鸿沟:群体间金融服务获得感分化加剧
不同群体在数字技能、设备接入及信息获取能力上的差异,导致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出现“覆盖不均”现象。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及老年群体由于数字基础设施接入不足、技术操作技能欠缺,难以有效享受线上金融服务。数据显示,部分偏远地区智能手机普及率不足60%,老年群体中能独立完成移动支付操作的比例较低。同时,物理网点的持续收缩也加剧了这一问题,传统金融机构出于成本考虑减少线下服务点,而弱势群体对柜台服务的依赖度仍较高,可能面临“想办业务找不到网点、用不好线上”的技术性排斥,进而导致金融服务获得感的群体分化。
三、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建设滞后于创新需求
数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高度依赖支付清算、信息通讯、信用体系等基础设施的有效支撑。作为公共品或准公共品,这些设施的建设升级需要长期投入和跨部门协同。当前,部分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光纤网络、5G信号覆盖仍存在盲区,移动支付终端在县域以下地区的布设密度不足,影响基础金融服务的触达效率。同时,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小微企业、农户等群体的信用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跨领域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导致金融机构难以精准评估其信用状况。此外,数字普惠金融的标准体系尚未完全统一,产品设计、服务流程、风险评估等环节缺乏规范指引,制约了行业整体创新效能。
四、监管适应性:跨界创新对监管能力提出新要求
数字普惠金融的跨界融合特征,对现有监管框架的适应性构成挑战。一方面,部分业务涉及金融、科技、数据等多个领域,传统分业监管模式难以实现全链条覆盖,可能出现监管真空或重复监管;另一方面,创新业务模式迭代速度快,监管规则的制定与更新往往滞后于市场实践,易引发“监管套利”风险。监管资源配置也面临压力,基层监管部门在技术工具、专业人才等方面存在短板,难以对复杂的数字金融业务开展实时监测和穿透式监管。若不能及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监管流程,提升监管科技水平,将难以适应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需求。
五、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多维度协同推进发展
面对上述挑战,专家强调,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需跳出“技术依赖”思维,构建包含政策支持、风险治理、技术创新、基础设施、消费者保护在内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公平准入环境
政策层面需进一步明确普惠金融服务主体的准入标准,破除行业壁垒,鼓励银行、保险、科技公司等多元主体参与。通过财税优惠、风险补偿等措施引导金融资源向薄弱领域倾斜,同时建立差异化考核机制,将普惠金融服务成效纳入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体系。在招商引资方面,可通过设立普惠金融创新基金、搭建产业对接平台等方式,吸引具备技术优势和场景资源的企业参与普惠金融生态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格局。
(二)强化风险治理能力,构建科技赋能防线
推动金融机构建立“技术+制度”双轮驱动的风险治理体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能化风险监测模型,实现对业务全流程的动态追踪;建立跨行业、跨区域的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与科技、通信等行业主管部门的信息共享。同时,规范第三方技术合作,明确金融机构与技术服务商的风险责任边界,要求技术供应商定期开展安全审计,确保技术应用合规可控。
(三)推动技术创新应用,平衡效率与安全
鼓励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场景中的底层创新,支持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等领域的应用,探索人工智能在客户画像、风险评估中的精准应用。同时,加强技术伦理建设,明确数据采集、使用的边界,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引导金融机构与科研机构、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实验室,加快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技术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服务支撑底座
统筹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延伸,加大对县域以下地区网络建设的投入,提升移动支付终端、自助服务设备的布设密度。完善普惠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市场监管、税务、社保等部门的非金融数据,打破“数据孤岛”,为小微企业和农户提供全面的信用画像。此外,加快制定数字普惠金融行业标准,统一产品设计规范、服务流程指引和风险评估指标,提升行业标准化水平。
(五)健全消费者保护机制,提升服务透明度
通过数字可视化手段加强信息披露,要求金融机构在产品页面清晰展示收费标准、风险等级、权利义务等关键信息,确保消费者充分知情。建立便捷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利用智能客服、在线调解等方式提升纠纷解决效率。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针对性,针对农村居民、老年群体等重点人群开展数字技能培训,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线上金融服务操作流程和风险防范知识,提升其自我保护能力。
数字普惠金融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其健康发展既需要技术创新的“动力”,也需要制度保障的“稳定器”。唯有通过系统性解决方案破解发展难题,才能让金融服务更公平、更便捷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北京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北京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免费获取政策汇编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