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引擎驱动首都产业发展新格局
所属地区:北京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2日
开年以来,北京市聚焦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招商引资举措,成功推动工业经济取得亮眼开局。高技术制造与现代制造双轮驱动,区域增长极活力涌现,创新动能加速转化,全市工业发展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为实现年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创新驱动引领增长高地形成
以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高精尖产业成为工业增长主引擎。北京市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生态,重点实验室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提速,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在显示屏技术领域,本土企业通过持续技术迭代,不仅在全球高端面板市场占有率跃居首位,更成功打破了长期由国际巨头主导的市场格局。移动智能终端领域,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部分企业实现了从芯片设计到整机制造的垂直整合能力突破,跻身全球少数具备双线研发实力的科技公司行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基础研究获得国家级平台支撑,标志着核心前沿技术研发迈向体系化。这些创新成果的转化落地,直接赋能了相关制造业集群的能级提升。
二、区域协同塑造高质量发展空间
首都工业空间布局呈现深度重构态势,“多点支撑”特征日益凸显。城市发展新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工业主战场地位巩固,其产值贡献率已占据半壁江山。重点功能区增长势头尤为强劲,其中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完善的集成电路、生物技术产业链,产出同比大幅攀升;昌平区在能源科技、先进制造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大兴区依托航空枢纽及临空经济区建设,新兴制造项目逐步释放产能。与此同时,主城区加速“腾笼换鸟”,核心区制造业疏解与高端服务化转型同步推进,形成“研发设计在城区、高端制造在新区”的协同互补格局,区域间产业分工与要素流动效率持续优化。
三、新质生产力培育取得实质突破
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动能项目投资热情高涨。北京市将新型工业化作为主攻方向,引导资本密集投向高成长性领域。统计显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扩张,尤其聚焦光电子、智能装备、医药健康等高技术制造环节的投入增速明显领跑,反映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坚定决心。生产端,契合绿色低碳转型方向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呈现爆发式增长;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键基础产品如集成电路产量增长稳健。出口方面初步形成新格局,长期下滑态势得到扭转,主要由技术密集型企业拉动,其在核心元器件、智能终端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持续扩张,多家骨干企业海外业务拓展势头强劲,出口额同比成倍增长。
四、政策赋能营造一流产业生态
北京市系统性完善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在顶层设计上,强化对高精尖产业的精准扶持,通过制定产业地图、强链补链目录引导要素高效配置。在要素保障上,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障重大项目土地、能源、人才等关键需求。在市场拓展上,支持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培育世界级标杆企业。在营商环境上,对标国际先进规则,着力保护知识产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创新活力。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有效稳定了市场预期,强化了企业深耕实体经济的信心。
伴随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进一步深化,北京市工业经济正加速向创新驱动、高端引领、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转型。创新要素的持续集聚、空间格局的深度优化、制度环境的系统完善,共同构成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