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新动能引擎加速运转 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跃升
科技创新
所属地区:北京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1日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产业布局,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新动能成长速度和支撑作用持续超出预期。当前,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三成,对城镇新增就业的支撑超七成,正日渐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引擎,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一、新动能支撑作用显著提升。随着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长三角加速涌现,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突破不断,新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产品销量保持快速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分享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迅速成长,有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相关测算显示,新动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攀升,部分城市已走出结构调整阵痛期,新产业、新模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支撑。
二、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各地积极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新兴产业重大工程,推动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通过运行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加强政府资金与金融资本合作,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例如,苏州工业园区聚焦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特色领域,已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过60%,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在新动能引领下,传统产业依托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加速向质量提升、绿色低碳、服务优化、品牌高端方向转型。长三角多地立足生产和生活消费升级需求,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如浙江宁波通过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传统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较五年前提升30%以上,产值利润率提升2.3个百分点,一批老字号企业通过创新设计、电商拓展等方式焕发新活力,市场份额稳步扩大。
四、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各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吸引各类创新人才集聚。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上海张江科学城、杭州未来科技城等创新园区,通过构建“孵化-加速-产业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培育了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中不少企业已成长为行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同时,各地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
五、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不断完善。长三角各地加强创新资源共享和产业协作,建立跨区域创新联合体,共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布局。通过统一招商引资政策、共建产业合作园区,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例如,沪苏浙皖共同设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跨区域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领域建立产业链供需对接机制,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2023年,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六、绿色低碳转型成效凸显。新动能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深度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变。各地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支持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江苏盐城依托风电、光伏等资源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2023年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40%;安徽合肥聚焦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绿色生产,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五年前下降18%。绿色消费、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成为新动能增长的重要领域。
七、数字经济引领作用持续增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速发展。各地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浙江杭州以数字经济为核心,形成电商、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5%;上海聚焦数字金融、在线新经济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企业,数字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
八、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通过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平台建设,长三角地区积极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和高端产业项目落地。上海浦东、江苏苏州、浙江宁波等自贸试验区(片区)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在跨境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吸引外资研发中心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同时,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和技术交流,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2023年,长三角地区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三分之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5%以上。
新动能的加速成长,为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随着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长三角新动能引擎将进一步释放活力,为全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一、新动能支撑作用显著提升。随着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长三角加速涌现,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突破不断,新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产品销量保持快速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分享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迅速成长,有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相关测算显示,新动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攀升,部分城市已走出结构调整阵痛期,新产业、新模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支撑。
二、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各地积极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新兴产业重大工程,推动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通过运行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加强政府资金与金融资本合作,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例如,苏州工业园区聚焦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特色领域,已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过60%,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在新动能引领下,传统产业依托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加速向质量提升、绿色低碳、服务优化、品牌高端方向转型。长三角多地立足生产和生活消费升级需求,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如浙江宁波通过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传统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较五年前提升30%以上,产值利润率提升2.3个百分点,一批老字号企业通过创新设计、电商拓展等方式焕发新活力,市场份额稳步扩大。
四、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各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吸引各类创新人才集聚。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上海张江科学城、杭州未来科技城等创新园区,通过构建“孵化-加速-产业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培育了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中不少企业已成长为行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同时,各地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
五、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不断完善。长三角各地加强创新资源共享和产业协作,建立跨区域创新联合体,共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布局。通过统一招商引资政策、共建产业合作园区,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例如,沪苏浙皖共同设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跨区域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领域建立产业链供需对接机制,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2023年,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六、绿色低碳转型成效凸显。新动能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深度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变。各地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支持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江苏盐城依托风电、光伏等资源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2023年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40%;安徽合肥聚焦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绿色生产,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五年前下降18%。绿色消费、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成为新动能增长的重要领域。
七、数字经济引领作用持续增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速发展。各地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浙江杭州以数字经济为核心,形成电商、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5%;上海聚焦数字金融、在线新经济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企业,数字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
八、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通过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平台建设,长三角地区积极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和高端产业项目落地。上海浦东、江苏苏州、浙江宁波等自贸试验区(片区)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在跨境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吸引外资研发中心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同时,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和技术交流,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2023年,长三角地区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三分之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5%以上。
新动能的加速成长,为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随着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长三角新动能引擎将进一步释放活力,为全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北京招商项目
更多项目
微软全球高管考察朝阳区智慧城市建设
2025-09-01
延庆生态骑行廊道谱写休闲旅游新篇章
2025-09-01
赵全营镇新路网建设提速区域发展动能
2025-09-01
北京-意大利科技经贸周丰台园启幕
2025-09-01
北京油价深度回落助力区域招商引资
2025-09-01
北京中南海见证中欧投资新引擎启动
2025-09-01
北汽新能源北京首批公共充电桩投用
2025-09-01
昌平南口隧道贯通助力京张高铁建设
2025-09-01
北京工业电商平台融合赋能产业升级
2025-09-01
北京工业智能展引领智能制造新图景
2025-09-01
北京航天科技成果推动健康产业发展
2025-09-01
北京婚恋交友移动端市场绽放新活力
2025-09-01
北京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20242025年度通州区马驹桥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暨复审工作方案
2024-06-25
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镇人民政府辅助执法人员规范管理办法
2024-01-26
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镇人民政府辅助执法人员管理办法
2024-01-26
北京市顺义区张镇人民政府辅助执法人员管理办法
2024-01-18
北京市顺义区木林镇人民政府辅助执法人员管理办法
2024-01-10
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人民政府辅助执法人员管理办法(暂行)
2024-01-02
通州区永顺镇规范村级集体企业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2023-12-29
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镇人民政府辅助执法人员管理办法(暂行)
2023-11-29
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编制说明
2021-11-01
北京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北京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