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新政赋能中小微企业招商新生态
金融业
小微企业
所属地区:北京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31日
为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构建覆盖小微企业、农村及弱势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通过优化融资担保机制与信用基础设施,显著提升金融服务的公平性与可获得性,为地方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
一、目标与框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金融支撑
规划要求2020年前建成与小康社会匹配的普惠金融体系,核心指标包括:金融服务覆盖率提升50%以上,县域基础金融服务实现全覆盖,信用建档农户及小微主体突破1亿户。重点解决“三农”、城镇低收入群体、残疾人等传统金融盲区的服务需求,推动我国普惠金融国际排名进入前30位。
二、机制突破:构建多层次风险分担体系
首次提出“政府主导型融资担保”机制:
- 建立以省为单位的再担保机构,专注小微及三农领域风险缓释
- 试点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通过再担保分险覆盖地方担保机构70%以上风险敞口
- 江苏、四川等省已设立专项担保基金,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项目费率降至1%
三、信用基建:破除金融服务壁垒的核心工程
创新建立三维征信体系:
1. 数据融合层:整合工商、税收、农业土地等15类政务数据,覆盖全国2.4亿农户及4500万小微主体
2. 平台支撑层: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浙江已实现农户信用建档率98.2%
3. 机构协同层:培育专业涉农征信机构,广东省率先试点小贷公司、典当行直连央行征信系统
四、服务创新:重点领域精准施策
在广东、河南等试点省份推行特色服务模式:
- 普惠金融站:行政村基础服务覆盖率达97%,叠加社保缴费、医保代收等28项功能
- 移动服务终端:内蒙古牧区推广便携式银行设备,单机日均服务半径达120公里
- 产业链金融:山东寿光构建“蔬菜订单+信用贷款”模式,缩短涉农贷款审批至72小时
五、监管保障:建立差异化考核机制
实施“两增两控”监管标准:
- 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 河南、湖南等地试点普惠金融专项货币政策工具
- 建立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监管评级体系
六、国际对标:借鉴全球普惠金融发展模式
参考印尼人民银行单元网点模式,在云南边境地区建立微型银行网点;引入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小组联保机制,提升低收入群体信贷可得性。世界银行评估显示,我国账户拥有率已达82%,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七、成效显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截至2020年末关键进展:
- 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45万亿元,年均增速超15%
- 基础金融服务乡镇覆盖率100%,保险服务行政村覆盖率95%
- 金融消费者满意度指数提升至86.7分
八、未来路径:科技驱动普惠金融深化
规划后阶段重点推进数字普惠:
- 江苏探索“区块链+农业供应链金融”平台
- 浙江试点人工智能信贷审批系统
- 推动移动支付向县域纵深覆盖,目标2025年实现数字支付使用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