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所属地区:北京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7日
近日,相关调研团队在北京市通州区就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工作开展调研,先后考察规划展厅、行政办公区建设工地及大运河森林公园,深入了解规划进展、工程建设、生态治理等情况,并召开座谈会部署下一步工作。调研强调,要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推进城市副中心发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打造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
一、明确战略定位,把握千年大计根本要求。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承载着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的使命。建设过程中,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将其建设成为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
二、深化规划编制,筑牢科学建设基础。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是推进副中心建设的前提,需进一步深化城市副中心规划,做深做实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化与交通、生态、产业等专项规划的衔接整合,实现“多规合一”。规划编制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城市设计的系统性和精细化,从空间布局、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满足群众需求。同时,要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增强规划的约束力和执行力,确保各项规划部署落地见效。
三、严把工程质量,打造安全耐久精品工程。工程建设是副中心发展的关键支撑,需严格遵循工程建设规律,坚持质量第
一、安全第一。在行政办公区等重点工程建设中,要加强对办公楼工程及园林、管线等配套工程的质量监管,关注工程进度安排和技术亮点应用,推广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等先进技术,提升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和安全保障水平。通过精细化管理,确保每一项工程都成为质量过硬、群众满意的放心工程。
四、加强生态治理,构建蓝绿交织生态体系。生态环境是城市副中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要以大运河生态治理为抓手,统筹推进历史文化保护、水系治理和园林绿化工作。在大运河森林公园及沿岸区域,需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水生态修复,提升绿化覆盖率,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生态格局。同时,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价值,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打造兼具生态功能和人文魅力的城市绿肺。
五、创新城市治理,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城市治理能力直接关系副中心的运行效率和宜居程度,要创新治理方式,完善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各项管理标准。围绕交通管理、市容环境、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提升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同时,平稳有序推进北京市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向城市副中心搬迁,做好搬迁后的服务保障,确保城市运行高效有序。
六、完善公共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公共服务配套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基础,需加快完善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化路网结构,提升公共交通便捷性。同步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优质均衡配置,引入优质学校、医疗机构,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通过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解除干部职工及居民的后顾之忧,让副中心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七、强化招商引资,激发城市发展内生动力。招商引资是推动副中心产业发展、集聚人才的重要举措,需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符合副中心功能定位的企业和项目落地。同时,注重吸引年轻人就业创业,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让各类人才在副中心安心发展,为城市注入持续生机与活力。
八、推动协同发展,打造区域合作标杆。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需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在产业协同、交通互联、生态共建等方面深化合作。通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北京首都功能优化提升,推动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助力京津冀区域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