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谷联合津冀共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京津冀经济圈
京津冀
所属地区:北京-平谷区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5日
北京平谷区正携手天津蓟县、河北廊坊,启动为期五年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联合创建工作。此次跨区域合作聚焦泃河生态走廊建设,将通过生态治理、产业协同与机制创新,推动三地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同时加强绿色产业招商引资,探索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
一、跨区域生态协同的创新实践
此次三地联合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全国首次跨省域协同推进的生态治理探索,契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生态共建共享”的要求。三地地缘相近、水系相连,其中泃河作为连接纽带,上游流经天津蓟县,中游穿越北京平谷,下游汇入河北三河,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生态整体。长期以来,三地在生态保护上存在治理标准不
一、协同机制不足等问题,此次合作将打破行政壁垒,构建“一盘棋”的生态治理格局,为全国跨区域生态协同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二、平谷区的生态基础与治理需求
平谷区作为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森林覆盖率在北京市各区中位居前列,山地、河流、湿地等生态系统多样,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然而,平谷区在生态治理中仍面临短板,尤其在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有待提升,部分村庄生活污水直排问题影响水环境质量;同时,区域内生态产业规模较小,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渠道尚不畅通,需通过联合创建加速补齐短板。
三、“一河十园”构建生态发展主轴
围绕泃河生态走廊建设,平谷区提出“一河十园”规划,即在泃河沿线布局10个生态公园,涵盖湿地修复、水源涵养、休闲游憩等功能。这些生态公园将串联起三地生态节点,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带。目前,平谷区已完成泃河沿线疏浚清淤、河道扩挖、污水截流等工程,清理河道垃圾杂物,修建生态护岸,恢复河道自然弯曲形态,为水生生物营造良好栖息地,同时通过截流管网建设,减少沿线污水入河量,提升河流水质。
四、泃河综合治理的阶段成效
泃河综合治理是三地生态共建的核心抓手。平谷区聚焦河道生态修复,通过实施清淤疏浚工程,增加河道行洪能力;建设污水截流设施,将沿线村庄生活污水接入处理系统;种植乡土水生植物,构建“水下森林”净化水质。此外,三地已启动泃河水源地保护联合排查,对沿线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整治,严格控制排污口设置,确保流域水质稳步提升。目前,泃河平谷段水质已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部分区域达到Ⅱ类,生态环境改善成效逐步显现。
五、跨区域联合机制的探索方向
为保障示范区建设落地,三地正探索建立多层次联合机制。在生态治理方面,将实行泃河水源保护联防联控,建立水质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定期开展联合巡查,共同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在森林防火领域,整合三地防火队伍与物资,建立火情信息互通、应急队伍支援机制,防范跨区域森林火灾风险;在政策协同上,逐步统一生态补偿标准、环保准入门槛,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政策衔接,避免“邻避效应”。
六、绿色产业培育与招商引资重点
示范区建设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围绕泃河生态走廊布局绿色产业。在农业领域,发展有机种植、生态养殖,打造平谷大桃、蓟县板栗等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生态+农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在文旅产业方面,串联三地生态公园、历史文化村落,开发生态旅游线路,发展乡村民宿、康养度假等业态;在环保产业上,吸引污水处理、固废资源化利用、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等企业入驻,形成环保产业集群。三地将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设立绿色产业基金等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绿色项目落地。
七、农村生态治理的攻坚行动
针对农村污水处理短板,平谷区正加快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全覆盖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对人口集中村庄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对偏远村庄采用小型分散式处理设备,同步实施污水管网改造,确保污水收集率与处理率双提升。同时,推广“厕所革命”与生活垃圾分类,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改善人居环境。
八、生态补偿与利益共享机制构建
为平衡三地生态保护责任与利益,示范区将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上游地区承担水源涵养、生态保护责任,下游地区通过资金补偿、产业协作等方式给予支持;对跨区域生态项目,实行投资共担、收益共享,鼓励三地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生态建设。此外,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碳汇交易、生态旅游收益分成等模式,让保护生态的地区获得经济回报,激发生态保护内生动力。
九、科技支撑与人才保障措施
示范区建设注重科技赋能,三地将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生态治理实验室,开展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生态监测等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智慧环保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水质、森林火情等生态指标,提升治理精准度。同时,加强生态领域人才培养与交流,组织三地干部、技术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引进生态规划、环保工程等专业人才,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十、公众参与与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治理离不开公众参与,三地将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通过社区讲座、校园活动、媒体报道等形式,提升居民生态保护意识;建立生态志愿者队伍,鼓励公众参与河道清理、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设立“生态积分”制度,对参与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的居民给予奖励,营造“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生态文化氛围。此外,挖掘泃河沿线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生态文化长廊,让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相结合。
十一、示范区建设的预期效益
通过五年建设,示范区预计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提升。生态方面,泃河流域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以上,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经济方面,绿色产业产值占比显著提升,生态旅游、有机农业等新业态带动就业增长;社会方面,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居民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提高,跨区域合作机制更加成熟,为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此次北京平谷联合天津蓟县、河北廊坊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不仅是三地打破行政壁垒、共筑生态屏障的实践,更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单一治理”向“协同发展”转变的创新探索。随着各项规划落地与机制完善,泃河生态走廊将成为连接三地的“绿色纽带”,引领区域走向生态优美、产业兴旺、民生改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跨区域生态协同的创新实践
此次三地联合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全国首次跨省域协同推进的生态治理探索,契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生态共建共享”的要求。三地地缘相近、水系相连,其中泃河作为连接纽带,上游流经天津蓟县,中游穿越北京平谷,下游汇入河北三河,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生态整体。长期以来,三地在生态保护上存在治理标准不
一、协同机制不足等问题,此次合作将打破行政壁垒,构建“一盘棋”的生态治理格局,为全国跨区域生态协同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二、平谷区的生态基础与治理需求
平谷区作为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森林覆盖率在北京市各区中位居前列,山地、河流、湿地等生态系统多样,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然而,平谷区在生态治理中仍面临短板,尤其在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有待提升,部分村庄生活污水直排问题影响水环境质量;同时,区域内生态产业规模较小,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渠道尚不畅通,需通过联合创建加速补齐短板。
三、“一河十园”构建生态发展主轴
围绕泃河生态走廊建设,平谷区提出“一河十园”规划,即在泃河沿线布局10个生态公园,涵盖湿地修复、水源涵养、休闲游憩等功能。这些生态公园将串联起三地生态节点,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带。目前,平谷区已完成泃河沿线疏浚清淤、河道扩挖、污水截流等工程,清理河道垃圾杂物,修建生态护岸,恢复河道自然弯曲形态,为水生生物营造良好栖息地,同时通过截流管网建设,减少沿线污水入河量,提升河流水质。
四、泃河综合治理的阶段成效
泃河综合治理是三地生态共建的核心抓手。平谷区聚焦河道生态修复,通过实施清淤疏浚工程,增加河道行洪能力;建设污水截流设施,将沿线村庄生活污水接入处理系统;种植乡土水生植物,构建“水下森林”净化水质。此外,三地已启动泃河水源地保护联合排查,对沿线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整治,严格控制排污口设置,确保流域水质稳步提升。目前,泃河平谷段水质已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部分区域达到Ⅱ类,生态环境改善成效逐步显现。
五、跨区域联合机制的探索方向
为保障示范区建设落地,三地正探索建立多层次联合机制。在生态治理方面,将实行泃河水源保护联防联控,建立水质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定期开展联合巡查,共同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在森林防火领域,整合三地防火队伍与物资,建立火情信息互通、应急队伍支援机制,防范跨区域森林火灾风险;在政策协同上,逐步统一生态补偿标准、环保准入门槛,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政策衔接,避免“邻避效应”。
六、绿色产业培育与招商引资重点
示范区建设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围绕泃河生态走廊布局绿色产业。在农业领域,发展有机种植、生态养殖,打造平谷大桃、蓟县板栗等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生态+农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在文旅产业方面,串联三地生态公园、历史文化村落,开发生态旅游线路,发展乡村民宿、康养度假等业态;在环保产业上,吸引污水处理、固废资源化利用、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等企业入驻,形成环保产业集群。三地将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设立绿色产业基金等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绿色项目落地。
七、农村生态治理的攻坚行动
针对农村污水处理短板,平谷区正加快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全覆盖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对人口集中村庄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对偏远村庄采用小型分散式处理设备,同步实施污水管网改造,确保污水收集率与处理率双提升。同时,推广“厕所革命”与生活垃圾分类,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改善人居环境。
八、生态补偿与利益共享机制构建
为平衡三地生态保护责任与利益,示范区将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上游地区承担水源涵养、生态保护责任,下游地区通过资金补偿、产业协作等方式给予支持;对跨区域生态项目,实行投资共担、收益共享,鼓励三地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生态建设。此外,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碳汇交易、生态旅游收益分成等模式,让保护生态的地区获得经济回报,激发生态保护内生动力。
九、科技支撑与人才保障措施
示范区建设注重科技赋能,三地将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生态治理实验室,开展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生态监测等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智慧环保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水质、森林火情等生态指标,提升治理精准度。同时,加强生态领域人才培养与交流,组织三地干部、技术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引进生态规划、环保工程等专业人才,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十、公众参与与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治理离不开公众参与,三地将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通过社区讲座、校园活动、媒体报道等形式,提升居民生态保护意识;建立生态志愿者队伍,鼓励公众参与河道清理、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设立“生态积分”制度,对参与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的居民给予奖励,营造“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生态文化氛围。此外,挖掘泃河沿线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生态文化长廊,让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相结合。
十一、示范区建设的预期效益
通过五年建设,示范区预计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提升。生态方面,泃河流域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以上,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经济方面,绿色产业产值占比显著提升,生态旅游、有机农业等新业态带动就业增长;社会方面,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居民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提高,跨区域合作机制更加成熟,为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此次北京平谷联合天津蓟县、河北廊坊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不仅是三地打破行政壁垒、共筑生态屏障的实践,更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单一治理”向“协同发展”转变的创新探索。随着各项规划落地与机制完善,泃河生态走廊将成为连接三地的“绿色纽带”,引领区域走向生态优美、产业兴旺、民生改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北京平谷区招商项目
更多项目
海关总署调研北京物流枢纽 推动智慧通关升级
2025-08-25
北京平谷创新施政推19项助企服务包激活动能
2025-08-25
平谷绘就休闲旅游新蓝图 招商引资助力转型升级
2025-08-24
北京平谷华联购物中心启幕 打造区域商业新地标
2025-08-23
北京平谷口岸肉类进口首单落地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2025-08-23
北京平谷养老产业创新发展高峰会议推动协同升级
2025-08-23
北京平谷添铁路物流新枢纽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2025-08-23
平谷科技创新引擎启动 中关村园区整合升级启新程
2025-08-21
海关平谷办事处多措并举提升口岸动能助力招商引资
2025-08-21
平谷区创新"一窗通办"税务服务模式助力招商引资
2025-08-21
平谷工商部门换位思考 高效服务助力国有企业改制
2025-08-21
兴谷开发区电脑控制柜项目签约 引领高端制造新布局
2025-08-20
北京平谷区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谷区产业项目“专事专议” 制度(试行)》的通知
2024-12-29
平谷区财政局关于转发《市财政局关于转发财政部<会计人员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4-12-06
平谷区关于开展2023年度《平谷区知识产权促进办法》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12-06
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4年平谷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的通知
2024-11-01
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谷区征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4-06-04
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平谷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0242026年)》的通知
2024-05-11
平谷区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自荐工作的通知
2023-01-29
平谷区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北京市创新型中小企业自荐工作的通知
2023-01-29
北京平谷区产业园区
-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
北京-平谷区
-
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
北京-平谷区
-
大兴庄镇大数据产业园区
北京-平谷区
-
金海湖地区大数据产业园区
北京-平谷区
-
南独乐河镇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北京-平谷区
-
平谷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北京-平谷区
北京平谷区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北京平谷区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