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进渔业转型升级 构建现代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渔业
所属地区:北京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9日
当前我国渔业供给总量充足,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已进入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推进渔业转型升级,需以转方式、调结构为核心路径,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创新经营模式、强化科技支撑等举措,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渔业现代化建设,助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深刻认识渔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我国作为渔业大国,水产品产量长期稳居世界前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渔业发展面临诸多深层次问题:部分海域和内陆水域因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衰退,养殖区域生态承载压力加大,传统粗放式生产模式资源利用效率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优质安全水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加快渔业转型升级,既是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水产品需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二、转方式:推动渔业发展模式根本性变革
(一)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促进可持续开发。推动渔业生产从依赖资源消耗、要素投入的粗放模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模式转变,严格遵循资源利用上限和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划定禁渔区、禁渔期,实施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通过限额捕捞、伏季休渔等措施,降低捕捞强度,让渔业资源得到休养生息。同时,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推进海洋牧场、内陆水域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通过人工增殖放流、渔业种质资源保护等手段,提升水域生态系统功能,实现渔业资源永续利用。
(二)转变养殖生产方式,推广健康生态养殖。加快养殖生产方式变革,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推进水产养殖节水减排。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如稻渔综合种养、渔菜共生、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养殖水域环境监测与治理,严格管控养殖投入品使用,推广绿色环保养殖技术,实现养殖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三)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渔场、渔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渔业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经营水平。支持渔业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整合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资源,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化渔业发展体系。加强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渔民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疫病防控、金融保险等全方位服务,提升渔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水平。
(四)转变行业监管方式,提升管理效能。创新渔业管理方式,从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加强产出控制和全过程监管。建立健全渔业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智慧渔业建设,提升渔业资源监测、生产管理、市场监管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强化执法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违规养殖、使用违禁投入品等行为,维护渔业生产秩序。
三、调结构:优化渔业产业体系与空间布局
(一)调优区域布局,形成优势互补发展格局。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生态条件,科学规划渔业发展区域布局。沿海地区重点发展远洋渔业、海水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现代化海洋渔业产业带;内陆地区依托湖泊、水库、池塘等资源,发展特色淡水养殖和生态休闲渔业,建设内陆特色渔业基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重点生态区域严格落实禁渔政策,发展生态渔业和增殖渔业,修复水域生态环境。通过区域分工协作,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渔业发展格局。
(二)调优产品结构,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水产品供给结构,增加优质、高端、安全水产品生产。鼓励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如特色海水鱼、淡水珍品、观赏鱼等,减少普通大宗水产品产量,缓解结构性过剩问题。加强水产品品牌建设,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和知名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水产品绿色、有机认证,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安全放心水产品的需求,促进消费升级。
(三)调优产业结构,延伸拓展渔业产业链。完善养殖、捕捞、加工、冷链物流全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加强水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即食、保健、功能性水产品,推动低值水产品综合利用,提高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发展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产地预冷、冷藏运输、销地冷藏等设施,完善从生产到消费的冷链网络,减少流通环节损耗。壮大远洋渔业,提升远洋渔船装备水平和国际化经营能力,拓展外海和公海渔场,参与国际渔业资源合作开发。同时,积极发展休闲渔业,推动渔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开发垂钓、渔家乐、水族观赏等业态,培育渔业经济新增长点。
(四)调优要素配置,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优化渔业要素投入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支持渔业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强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突破良种繁育、生态养殖、病害防控、精深加工、智能装备等技术瓶颈。加强渔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渔业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开展渔民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完善渔业金融服务,创新信贷产品和保险服务,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渔业转型升级,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强化保障措施,确保转型升级落地见效
(一)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制定完善支持渔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渔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健康养殖、远洋渔业、科技创新、生态修复等领域。落实渔业补贴政策调整,将补贴向生态友好型、质量效益型渔业倾斜,引导渔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引导渔民和企业积极参与转型升级,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渔业资源保护、养殖污染防治、水产品质量安全、远洋渔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渔业转型升级提供法治保障。加强执法监督,严格落实禁渔期制度、养殖证制度、捕捞许可制度、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等,规范渔业生产经营行为。建立健全渔业生态补偿机制,对因生态保护导致渔民转产转业的,给予合理补偿和扶持。
(三)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渔业生产全过程,推广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技术和装备,发展低碳渔业。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养殖尾水治理,实施重点水域生态修复工程,改善水域生态环境质量。发展渔业碳汇,探索海洋牧场、红树林养殖等碳汇渔业模式,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渔业治理,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渔业合作,开展技术交流、资源共同开发、水产品贸易等合作项目。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渔业管理经验和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装备,提升我国渔业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推动水产品国际贸易便利化,拓展国际市场空间,促进渔业产业升级。

北京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北京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免费获取园区招商政策汇编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