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增34家科普基地 构建多元协同科普服务体系

所属地区:北京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8日
北京通过持续优化科普资源配置与布局,新增34家科普基地,推动科普事业与社会力量深度融合,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此举不仅丰富了市民科学文化生活,更通过引导企业、高校等多元主体参与,强化了科普领域的招商引资与协同发展格局。
一、十年深耕实现科普资源量质双提升
自2007年启动科普基地命名工作以来,北京已持续开展相关工作十余年,逐步构建起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科普基地网络。截至目前,全市命名科普基地总数达371家,形成了科普教育、培训、传媒、研发四大类协同发展的格局,其中科普教育基地占比超八成,科普传媒与研发基地稳步增长。这些基地通过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及社会机构资源,实现了科普服务从单一展示向教育、培训、研发、传播一体化的转变,场馆服务面积与年服务公众规模显著提升,成为市民走近科学、了解科技的重要平台。
二、新增基地凸显三大发展新特征
此次新增的34家科普基地,在结构与功能上呈现出新特点。一是企业主体参与度显著提高,企业类型科普基地占新增总数的40%,通过引导市场力量加大科普投入,推动科普服务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模式转变,形成多元投入机制。二是聚焦生态环保、智能科技等社会热点领域,部分基地围绕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等主题打造特色科普内容,为相关公共政策实施提供科普支撑,助力社会共识形成。三是新技术新媒体广泛应用,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展示等方式,将3D技术、数字传媒等融入科普传播,让科学知识更生动有趣、贴近生活,提升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参与热情。
三、制度体系完善筑牢规范发展基础
为保障科普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北京先后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构建起规范化的制度框架。2007年制定的暂行办法首次明确科普基地分类标准,将其分为科普教育、培训、传媒、研发四大类,为基地建设提供指引;2014年出台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基地命名有效期为3年,建立动态评估与复核机制,推动基地建设从“重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通过常态化申报、严格评审、定期复核的管理流程,确保科普基地持续发挥科普功能,提升服务质量。
四、多方协同共筑首都科普发展新格局
经过十余年发展,北京已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多方参与的科普工作格局。中国科技馆等综合性场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带动行业性、专业性科普基地协同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科普资源互为补充,既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普惠性科普服务,又针对青少年、专业群体等目标人群开展精准化科普活动。这种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发展体系,不仅丰富了首都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发挥首都核心功能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科普基地作为连接科技与公众的桥梁,其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北京将继续优化科普资源配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事业,推动科普基地在内容创新、技术应用、服务模式等方面持续突破,为公众提供更高质量、更具吸引力的科普服务,助力形成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社会氛围。

北京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北京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免费获取园区招商政策汇编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