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北京研讨会谋篇布局 传感器物联网产业融合提速
物联网产业
所属地区:北京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7日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组织召开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旨在贯彻落实《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物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向融合化、创新化、生态化、集群化方向加快发展,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及招商引资搭建高效平台,助力我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战略研讨会凝聚产业共识,锚定融合创新发展方向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科研机构的院士代表、产业链上下游四十余家企业、研究院所以及行业协会的代表,围绕产业发展全局展开深入交流。会议明确,传感器作为物联网感知层的核心基础,其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直接关系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质量。当前,我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需以国家战略为指引,加速推动技术、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与会各方普遍认为,融合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跨领域技术融合、产业链环节融合、应用场景融合,可有效释放产业发展新动能。
二、全球产业发展态势:技术融合加速与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呈现出技术迭代加速、应用边界不断拓展的特征。技术层面,传感器正朝着微型化、智能化、低功耗、高灵敏度方向发展,MEMS(微机电系统)、柔性电子、量子传感等新技术逐步走向产业化;物联网则与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形成“感知-传输-计算-应用”的完整技术链条。应用领域方面,除传统的消费电子领域外,工业物联网、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场景的传感器及物联网应用需求快速增长,推动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国际领先企业通过技术研发投入和产业链整合,已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全球产业格局呈现出头部企业引领、区域集群发展的特点。
三、“一体两翼”发展思路:构建产业集群化发展新格局
会上提出以“一体两翼”发展思路为核心,打造我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集群的总体构想。“一体”即聚焦核心技术创新,强化传感器芯片、敏感材料、封装测试等关键环节的研发突破,提升产业自主可控能力;“两翼”分别为产业生态构建与应用场景拓展,通过完善产业链协同机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同时面向重点行业需求,开发定制化传感器及物联网解决方案,以应用带动技术升级和产业规模扩张。产业集群化发展将成为重要抓手,通过在重点区域布局产业园区,吸引研发机构、制造企业、应用服务商等集聚,形成“研发-设计-制造-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产业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技术、生态与标准待突破
尽管我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多方面挑战。技术层面,高端传感器芯片、核心敏感材料等仍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关键技术存在“卡脖子”风险;产业链协同方面,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等环节衔接不够紧密,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未能充分释放;标准体系方面,不同行业、不同应用场景的传感器接口、数据格式、通信协议等标准不统一,影响数据共享和跨领域应用;此外,产业人才短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也制约着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战略突破口: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与重点领域应用
针对产业发展瓶颈,会议明确了未来战略突破方向。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突破MEMS传感器设计与制造工艺、新型敏感材料制备、低功耗无线通信等关键技术,提升高端产品自给能力;二是面向重点领域推进应用示范,在工业制造领域,开发适用于智能制造的工业传感器,推动生产线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智慧医疗领域,发展可穿戴医疗传感器、远程监测设备,助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在智慧城市领域,构建城市级物联网感知网络,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三是推动“传感器+物联网+行业应用”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围绕特定场景开发一体化解决方案,形成“技术-产品-应用-效益”的良性循环。
六、政策与措施建议:多维度协同助力产业升级
为推动产业实现融合化、创新化、生态化、集群化发展,与会代表提出多项措施建议。在政策支持方面,建议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核心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产学研用合作项目,同时优化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配套政策;在平台建设方面,支持建设国家级传感器及物联网共性技术平台,提供技术研发、测试认证、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在产业布局方面,引导地方结合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推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形成错位发展、协同互补的产业格局;在国际合作方面,鼓励企业参与全球技术标准制定和国际产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
七、招商引资与生态构建: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招商引资作为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将在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中发挥关键作用。各地可通过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提供场地支持、政策扶持和配套服务,吸引国内外传感器芯片设计、物联网平台运营、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等领域的优质企业落户。同时,鼓励园区内企业开展技术合作、资源共享,构建涵盖研发、设计、制造、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生态。通过招商引资与本土企业培育相结合,逐步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我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当前,我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以及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产业将加速向融合化、创新化、生态化、集群化方向迈进。未来,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力,我国有望在传感器及物联网领域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战略研讨会凝聚产业共识,锚定融合创新发展方向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科研机构的院士代表、产业链上下游四十余家企业、研究院所以及行业协会的代表,围绕产业发展全局展开深入交流。会议明确,传感器作为物联网感知层的核心基础,其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直接关系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质量。当前,我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需以国家战略为指引,加速推动技术、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与会各方普遍认为,融合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跨领域技术融合、产业链环节融合、应用场景融合,可有效释放产业发展新动能。
二、全球产业发展态势:技术融合加速与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呈现出技术迭代加速、应用边界不断拓展的特征。技术层面,传感器正朝着微型化、智能化、低功耗、高灵敏度方向发展,MEMS(微机电系统)、柔性电子、量子传感等新技术逐步走向产业化;物联网则与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形成“感知-传输-计算-应用”的完整技术链条。应用领域方面,除传统的消费电子领域外,工业物联网、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场景的传感器及物联网应用需求快速增长,推动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国际领先企业通过技术研发投入和产业链整合,已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全球产业格局呈现出头部企业引领、区域集群发展的特点。
三、“一体两翼”发展思路:构建产业集群化发展新格局
会上提出以“一体两翼”发展思路为核心,打造我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集群的总体构想。“一体”即聚焦核心技术创新,强化传感器芯片、敏感材料、封装测试等关键环节的研发突破,提升产业自主可控能力;“两翼”分别为产业生态构建与应用场景拓展,通过完善产业链协同机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同时面向重点行业需求,开发定制化传感器及物联网解决方案,以应用带动技术升级和产业规模扩张。产业集群化发展将成为重要抓手,通过在重点区域布局产业园区,吸引研发机构、制造企业、应用服务商等集聚,形成“研发-设计-制造-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产业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技术、生态与标准待突破
尽管我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多方面挑战。技术层面,高端传感器芯片、核心敏感材料等仍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关键技术存在“卡脖子”风险;产业链协同方面,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等环节衔接不够紧密,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未能充分释放;标准体系方面,不同行业、不同应用场景的传感器接口、数据格式、通信协议等标准不统一,影响数据共享和跨领域应用;此外,产业人才短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也制约着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战略突破口: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与重点领域应用
针对产业发展瓶颈,会议明确了未来战略突破方向。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突破MEMS传感器设计与制造工艺、新型敏感材料制备、低功耗无线通信等关键技术,提升高端产品自给能力;二是面向重点领域推进应用示范,在工业制造领域,开发适用于智能制造的工业传感器,推动生产线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智慧医疗领域,发展可穿戴医疗传感器、远程监测设备,助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在智慧城市领域,构建城市级物联网感知网络,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三是推动“传感器+物联网+行业应用”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围绕特定场景开发一体化解决方案,形成“技术-产品-应用-效益”的良性循环。
六、政策与措施建议:多维度协同助力产业升级
为推动产业实现融合化、创新化、生态化、集群化发展,与会代表提出多项措施建议。在政策支持方面,建议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核心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产学研用合作项目,同时优化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配套政策;在平台建设方面,支持建设国家级传感器及物联网共性技术平台,提供技术研发、测试认证、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在产业布局方面,引导地方结合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推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形成错位发展、协同互补的产业格局;在国际合作方面,鼓励企业参与全球技术标准制定和国际产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
七、招商引资与生态构建: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招商引资作为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将在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中发挥关键作用。各地可通过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提供场地支持、政策扶持和配套服务,吸引国内外传感器芯片设计、物联网平台运营、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等领域的优质企业落户。同时,鼓励园区内企业开展技术合作、资源共享,构建涵盖研发、设计、制造、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生态。通过招商引资与本土企业培育相结合,逐步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我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当前,我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以及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产业将加速向融合化、创新化、生态化、集群化方向迈进。未来,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力,我国有望在传感器及物联网领域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招商项目
更多项目
北海汇聚蓝色动能 共创中国-东南亚海洋合作新图景
2025-08-18
门头沟:引智引技激活企业创新 构建高精尖产业生态
2025-08-18
第六届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大赛总决赛在北京亦庄启幕
2025-08-18
北京怀柔: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赋能区域招商引资
2025-08-18
北京基金小镇:构筑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金融新引擎
2025-08-18
北京基金小镇:以全链条服务构建金融产业发展新生态
2025-08-18
北京金融科技产业新蓝图:一区一核引领多点协同发展
2025-08-18
北京金融园区迎来保险创新:首批相互保险社获批筹建
2025-08-18
北京开发区:企业发展“好声音”奏响高质量发展序曲
2025-08-18
北京顺义新三板加速器:赋能企业,驱动区域经济升级
2025-08-18
永清产业新城崛起:临空经济与智慧物流双轮驱动新格局
2025-08-18
枝江酒业逆势增长背后:白酒行业寒冬中难掩结构性困境
2025-08-18
北京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20242025年度通州区马驹桥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暨复审工作方案
2024-06-25
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镇人民政府辅助执法人员规范管理办法
2024-01-26
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镇人民政府辅助执法人员管理办法
2024-01-26
北京市顺义区张镇人民政府辅助执法人员管理办法
2024-01-18
北京市顺义区木林镇人民政府辅助执法人员管理办法
2024-01-10
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人民政府辅助执法人员管理办法(暂行)
2024-01-02
通州区永顺镇规范村级集体企业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2023-12-29
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镇人民政府辅助执法人员管理办法(暂行)
2023-11-29
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编制说明
2021-11-01
北京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北京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