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产业疏解攻坚期需破解土地、人力与跨区域协作难题

土地
所属地区:北京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5日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北京市产业疏解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随着招商引资力度加大,非首都功能产业外迁面临土地腾退收益难平衡、人员安置成本高、跨区域政策衔接不畅等深层次问题,亟需通过配套政策搭建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实现平稳过渡与转型升级。
一、土地再利用困局制约企业疏解动力
部分工业企业反映,原厂区土地开发受限影响资金回笼。以石景山区某装备制造企业为例,其规划的"总部+京外基地"转型方案因原址土地性质调整受阻而停滞。现行政策要求划拨工业用地需经政府收储后重新出让,企业无法自主开发补偿搬迁成本。类似情况在丰台区、大兴区等制造业集中区域普遍存在,企业期待出台差异化供地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腾退土地通过协议出让方式实现产业升级。
二、人员分流成本成企业最大负担
疏解企业面临职工安置费用高企问题。数据显示,禁限目录涉及从业人员中超过50%选择留京再就业,但近七成人员学历低于大专水平,与新兴产业需求不匹配。通州区某化工企业外迁后,因安置费用占预算80%导致资金链紧张。建议建立"政府+企业"共担机制,设立专项培训基金提升再就业技能,同时对随迁职工给予跨区域社保衔接支持。
三、承接地配套不足引发"二次回流"
河北部分产业园区存在公共服务短板。衡水市某服装企业迁入后需自建供热设施,廊坊永清县承接的商户因物流配套不完善出现30%回流率。调研发现,跨区域资质认定耗时较长,某医药企业证照转移耗时超4个月。需推动三地共建标准化产业园区,在保定、唐山等重点区域优先完善教育医疗配套,建立"一企一档"审批绿色通道。
四、政策协同性不足影响疏解效率
当前存在税收分享机制不明确、金融支持碎片化等问题。建议参照雄安新区模式,设立京津冀产业疏解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土地收储和职工安置。同时完善跨省产值分计制度,在曹妃甸、滨海新区等试点区域推行税收就地分成政策,消除企业跨区域经营顾虑。
五、差异化疏解路径提升实施精度
针对不同行业特性制定分类政策:制造业企业可采用"北京研发+津冀生产"模式,批发市场实施"龙头商户带动整体迁移"策略。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已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引导37家科技企业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设立生产基地,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
目前,北京市正研究制定非首都功能疏解腾退空间管理实施意见,将通过全市统筹土地指标、建立重点平台对接机制等举措破解深层次矛盾。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等政策工具落地,产业疏解将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

北京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北京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免费获取园区招商政策汇编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