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开发区东区企业迎新春调研 政企共商发展新策
经济开发区
所属地区:北京-通州区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8日
新春伊始,通州区聚焦制造业发展关键环节,以优化营商环境和深化招商引资为抓手,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区经信部门组织专题队伍深入开发区东区代表性企业,调研经营实际,聆听发展诉求,着力打通制约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为产业升级积蓄动能。
一、聚焦重点产业运行实况
此次调研选取了位于开发区东区的三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先进制造企业作为走访对象。调研组首先抵达某核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基地。该企业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去年全年的生产产值、技术改造投入以及市场订单变化情况,并汇报了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方面,高端技术人才引进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对成本管控带来持续压力。在另一家专注于动力总成研发制造的龙头企业,调研组实地察看了智能化生产线运行状况。企业重点阐述了在实施绿色制造转型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和能耗指标控制进展,同时提出了在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及新一代高附加值产品市场推广过程中亟需的配套支持。第三家受访的企业则详细说明了其在产业链协同、供应链稳定性保障方面的具体实践,以及在扩大产能规模以匹配新签订单过程中遇到的项目审批协调需求及资金周转压力。三家企业均对今年提升研发强度、拓展市场份额、优化运营效率等方面提出了清晰的目标规划。
二、梳理研判共性发展诉求
通过与三家企业的深度座谈与现场交流,调研组系统梳理了制造业企业在当前发展阶段普遍关切的几个核心议题:
首要挑战在于资金融通及运营成本优化。企业普遍反映,在持续进行设备更新换代、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布局前沿研发项目的过程中,中长期融资渠道的便捷性、融资成本的可控性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价格的持续高位运行,叠加部分基础原材料国际采购价格的大幅波动,持续考验着企业的精细化成本管理能力。
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环节尚需突破。企业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过程中,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加速创新成果商业化落地,需要更多跨领域协同创新的平台支持以及高效的政策资源对接机制。
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韧性与稳定性保障体系需持续加固。国际地缘政治变化及多变的全球贸易态势对供应链安全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在进口替代关键零部件应用验证、本土化高端元器件批量生产等方面,需强化区域产业配套能力。
政策落地与服务精准性需要深化。企业对各类产业扶持政策的申报流程优化、执行效率提升以及个性化解读指导提出了更高期待,渴望政策红利能更快、更准地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
三、精准部署服务支持举措
针对调研收集的核心问题与企业呼声,经信委负责人现场逐一进行了回应,并明确了后续跟进解决的框架性思路:
加速产业政策兑现与精准滴灌。承诺将高效梳理汇总企业痛点,联动区内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就企业提出的技术改造专项补贴、人才引进安居、高新技术企业税率优惠、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贴等关键政策,推动申报流程全面优化。组建专门服务团队,以“一企一策”方式协助企业精准对接到位。
强化要素保障协调机制。针对融资需求,将强化政银企三方常态化对接平台功能,优先推送经营状况良好、技术路线领先的企业信息至区内重点金融机构,探索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绿色信贷等创新型金融工具,并推动区内产业引导基金向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优质项目倾斜。针对能源资源成本问题,将持续对接能源供给方,探索建立重点工业企业能源保障协调机制,争取合理价格空间。
提升平台协同赋能水平。将进一步整合区内科技资源,实质性推动先进制造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构建深度产学研联盟。着重在关键材料国产化应用、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控制器研发、高端设备可靠性提升等领域组织联合攻关。常态化举办区内重点产业链对接活动,提升本土化配套率,增强供应链韧性与自主可控能力。
优化营商环境的闭环管理。构建覆盖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生产经营全生命周期的企业诉求响应网络,完善企业问题清单收集、分解、督办、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每一个合理诉求有渠道可提、有路径可解、有结果可循,形成长效支持格局。
四、谋篇布局产业发展战略
此次调研不仅是排忧解难,更成为系统擘画通州区先进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路径的重要工作触点。后续将以此次调研成果为基础,进一步拓展走访范围,深度剖析制约产业发展壮大的结构性问题:
加速主导产业能级跃升。以开发区东区为重要承载地,聚焦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新兴方向,强化龙头项目引领作用。优化“链长制”工作机制,在项目准入、资源配置、土地供给上实施差异化政策,引导创新要素加快向优势产业集群聚集。
推动“两业融合”深度实践。鼓励领军制造企业向“产品+服务”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重点支持企业拓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高端服务业务。打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链条,支持搭建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平台、共享制造示范平台。
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体系。强化区级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效率,完善优质初创科技企业评价体系和分类培育机制,引进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和高精尖特新企业。加速布局面向未来的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群,建设专业领域孵化加速载体。
持续强化营商环境改革攻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以企业获得感为核心,在政务服务数字化、监管标准化、市场统一化等重点领域推出系统性改革措施。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新举措,完善涉企政策兑现渠道,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着力将通州区打造成为具有强大产业吸附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营商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