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德青源探索循环农业新路径

农业
所属地区:北京-顺义区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2日
在农业绿色转型背景下,北京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创新模式,推动循环农业成为保障食品安全、资源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核心抓手。国家统计局调研显示,以德青源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通过废弃物资源化、自然能效提升等实践,为全国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可复制经验。
一、废弃物循环体系构建成效显著
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蛋鸡养殖基地,其创新性将鸡粪转化为沼气能源与有机肥。项目年处理粪便30万吨,发电量可满足3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形成的有机肥改良10万亩耕地土壤。同期,通州区食用菌企业通过菌渣二次利用技术,使90%栽培废料转化为生物质燃料与有机基质,构建起"种植-加工-废料再生"闭环。
二、资源集约化利用形成示范效应
海淀区农业基地开发的智能雨水收集系统实现降水利用率达85%,较传统灌溉节水40%。该系统融合物联网监测技术,动态调节大棚湿度与酸碱度,使草莓产量提升15%。延庆区推广的"光伏+农业"模式,利用棚顶发电、棚内种植,年减排二氧化碳相当于种植3万棵树木。
三、政企协同机制破解推广难题
平谷区"生态桥"工程通过财政补贴引导企业回收果枝,累计转化农林废弃物12万吨,带动2000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顺义区建立的蔬菜尾菜处理中心,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使辖区80%蔬菜垃圾转化为有机肥,减少填埋量超5万吨。
四、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北京市农科院联合企业开发的畜禽粪污智能处理装备,将发酵周期缩短至传统工艺的1/3。大兴区试点"区块链+有机农业"追溯系统,实现3000亩生产基地全程数据上链,产品溢价率达30%。昌平区建设的农业科技产业园,集成23项专利技术,使能源自给率突破60%。
五、多业态融合拓展增值空间
门头沟区依托循环农业开发的亲子研学项目,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带动农产品二次消费增长200%。房山区酒庄将葡萄藤废料加工成工艺品,构建"种植-酿造-文创"产业链,附加值是原料价值的20倍。
当前北京市已形成7个循环农业产业集群,培育市级示范主体42家。下一步将重点突破厌氧发酵、生物转化等技术瓶颈,计划2025年实现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全覆盖,推动农业绿色GDP占比提升至25%。

北京顺义区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北京顺义区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免费获取政策汇编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