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知识产权服务行业联盟筹备座谈会召开

知识产权
所属地区:北京-昌平区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1日
为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支撑,昌平区知识产权局联合区发明协会于2024年召开知识产权服务行业联盟筹备座谈会,集聚优质服务资源,旨在构建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升区域创新主体保护与转化能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联盟筹备的背景与战略定位
作为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区域,昌平区近年来在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涌现大量创新成果,企业对知识产权代理、维权、运营等专业化服务需求显著增长。当前区域内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存在服务分散、协同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产业发展对全链条服务的需求。此次筹备联盟,既是落实北京市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的具体举措,也是昌平区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完善创新生态的关键布局,通过整合服务资源形成合力,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制度保障。
二、座谈会的核心议题与共识成果
会上,与会各方围绕联盟功能定位、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一致认为联盟应聚焦"服务企业、规范行业、促进转化"三大目标,重点构建四项机制:一是信息共享机制,打通服务机构与企业需求对接渠道;二是标准共建机制,联合制定服务质量规范与收费指导标准;三是能力提升机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与案例交流;四是协同服务机制,针对重点产业集群提供"代理-评估-融资-维权"一体化解决方案。会议明确将成立筹备工作组,负责联盟章程起草、会员招募等前期工作。
三、服务资源的专业覆盖与协同优势
参与座谈会的服务机构涵盖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领域,在专利代理、商标注册、版权登记等基础服务方面具备成熟经验,同时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质押融资、侵权预警、海外维权等高端领域形成专业特色。部分机构已为昌平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过定制化服务,成功帮助企业通过专利导航明晰研发方向,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实现融资突破。这种多领域、多层次的服务资源组合,为联盟构建"基础服务+增值服务+高端服务"的梯度服务体系奠定基础。
四、联盟发展的实施路径与阶段目标
根据座谈会达成的共识,联盟建设将分三阶段推进:初期(2024-2025年)重点完成组织搭建,吸纳50家以上优质服务机构,建立线上服务平台,实现企业需求与服务资源的智能匹配;中期(2025-2026年)深化服务能力建设,开展"知识产权服务进园区"活动,针对中关村昌平园、未来科学城等重点区域企业提供驻点服务,年服务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长期(2026年后)打造区域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建立成果转化对接中心,推动专利技术与产业资本深度融合,力争实现年知识产权成果转化金额增长20%以上。
五、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方向
为保障联盟有效运行,昌平区将从三方面强化政策支撑:一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联盟组织的服务活动给予最高50%的经费补贴;二是将联盟服务纳入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企业通过联盟购买服务可享受最高30%的费用补贴;三是建立服务机构信用评价体系,对服务质量优良的机构优先推荐参与政府项目服务。同时,将联盟建设与区域产业政策相衔接,在"高精尖"产业培育、科技型企业认定等工作中强化知识产权服务支撑。
六、企业服务模式的创新探索
联盟筹备组提出将创新"1+N"服务模式,即围绕1家核心企业需求,组织N家不同领域服务机构提供协同服务。针对初创企业,推出"知识产权启航套餐",涵盖专利布局、商标注册等基础服务;针对成长型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护航计划",包括侵权风险排查、专利池构建等增值服务;针对领军企业,定制"知识产权领航方案",开展海外专利布局、标准必要专利运营等高端服务。通过分层分类服务,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七、行业自律与规范发展举措
为提升服务质量,联盟将建立三项自律机制:一是实行会员准入制,制定严格的资质审核标准,对机构从业人员数量、专业资质、服务业绩等进行量化评估;二是建立服务质量追溯系统,企业可对服务过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机构信用等级挂钩;三是设立投诉处理委员会,对服务纠纷进行专业调解。同时,定期发布行业发展报告,引导服务机构规范收费行为,避免恶性竞争,维护市场秩序。
八、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协同推进
联盟计划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实训基地",开展三类培训:面向服务机构的专业能力提升培训,重点强化专利信息分析、侵权判定等实务技能;面向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培训,覆盖研发人员专利挖掘、管理人员风险防控等内容;面向政府部门的政策应用培训,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指导水平。通过系统化培训,年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500人次以上,缓解区域人才供需矛盾。
九、区域协同与资源整合成效
此次联盟筹备注重整合区内外优质资源,除本地服务机构外,还吸引了具备海外知识产权服务经验的机构参与,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撑。联盟将与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对接,共享专利数据库、案例库等资源,降低企业获取信息成本。同时,加强与天津、河北等地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交流合作,探索京津冀跨区域服务协作机制,助力区域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十、成果转化生态的构建重点
联盟将重点搭建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建立"企业需求库"与"专利技术库",通过大数据匹配实现精准对接。定期举办"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洽谈会",邀请产业资本、园区运营方参与,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应用-资本投入"闭环形成。针对高校院所的闲置专利,组织服务机构开展价值评估与二次开发,推动"沉睡专利"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预计三年内可盘活存量专利资源200项以上。
十一、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措施
为强化维权援助服务,联盟将组建专业维权团队,为企业提供侵权调查、证据固定、法律诉讼等全流程支持。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预警机制,针对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领域开展专利侵权风险排查,发布预警报告。与法院、仲裁机构建立联动机制,畅通纠纷解决渠道,缩短维权周期。同时,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进企业、进园区活动,提升企业自我保护意识。
十二、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规划
联盟将投资建设"昌平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云平台",集成四大功能模块:一是智能检索模块,提供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信息一站式查询;二是需求对接模块,企业在线发布服务需求,系统自动匹配合适机构;三是服务监管模块,对服务过程进行全流程跟踪与质量评价;四是数据分析模块,为政府决策提供知识产权发展态势分析。平台计划2025年上半年上线运行,实现服务"一网通办"。
十三、重点产业服务的精准施策
针对昌平区主导产业特点,联盟将制定专项服务方案:在生物医药领域,重点提供专利组合策略、药品专利链接等服务;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强化标准必要专利布局与许可谈判支持;在新材料领域,开展专利导航与产业规划融合服务。通过"一产业一方案",提升服务的精准度与实效性,助力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十四、联盟运行的保障机制设计
为确保联盟可持续发展,将建立多元化保障机制:组织架构上,设立会员大会、理事会、秘书处三级管理体系,秘书处设在昌平区知识产权局,负责日常运营;经费来源上,采取"政府补贴+会员会费+服务收入"相结合的方式,保障联盟良性运转;考核评估上,制定年度工作考核指标,重点评估服务企业数量、成果转化成效等,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
十五、创新主体参与的激励措施
为鼓励企业积极利用联盟服务,昌平区将推出系列激励政策:对通过联盟获得知识产权服务的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对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的贴息补贴;对参与标准制定、专利导航的企业,纳入区重点企业服务名单。通过政策引导,激发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内生动力。
十六、区域创新生态的优化成效
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完善昌平区"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全链条知识产权生态体系,预计通过三年建设,实现区域知识产权服务覆盖率提升至80%,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5%,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突破10亿元,形成"服务集聚-创新活跃-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为昌平区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提供有力支撑。
此次筹备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昌平区知识产权服务行业联盟建设正式启动。通过整合优质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完善政策体系,联盟将有效破解企业知识产权服务难题,提升区域创新治理能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下一步,筹备工作组将加快推进联盟成立各项工作,确保年内完成注册登记并正式运营。

北京昌平区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北京昌平区产业园区

北京昌平区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北京昌平区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免费获取园区招商政策汇编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