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北京招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构建文化发展新生态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构建文化发展新生态 战略目标与阶段规划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 “两步走” 目标: 2025 年: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服务供给; 2035 年: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与全民共享。 核心任务包括:建设文化数据资源库、搭建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文化数字化融合应用。 基础设施与资源整合 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 依托 “文化数字化战略重点工程”,整合文物、古籍、非遗等资源,截至 2022 年,全国已建成省级文化数据分中心 28 个,归集文物数字化资源超 1000 万件。例如,故宫博物院通过 “数字文物库” 上线藏品 8.3 万件,年访问量超 1 亿次。 数字化服务平台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推出 “云游中国” 平台,汇聚全国 5A 级景区 VR 全景资源,2022 年新增注册用户超 5000 万。浙江、江苏等地试点 “文化大脑”,实现文化场馆预约、非遗体验等服务 “一键直达”。 产业机遇与融合发展 文化新业态培育 政策推动 “文化 + 科技” 融合,2022 年全国数字文化产业规模达 7.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推出 “数字供养人” 计划,通过区块链技术发行数字藏品,带动文创产品收入增长 300%。 乡村文化数字化 实施 “乡村文化数字化工程”,在 1.2 万个行政村建设数字文化驿站,提供农技培训、文化娱乐等服务。贵州黔东南州通过数字化手段保护苗族刺绣技艺,相关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 5 亿元。
2022-05-26
-
【2022年北京招商】中国轻工行业投资:消费回暖带动产业升级
中国轻工行业投资:消费回暖带动产业升级 一、投资增长态势与结构特征 2022 年 1-4 月,中国轻工主要行业投资延续两位数增长态势,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饮料等 6 个行业增速超 20%,显著高于全国及制造业平均水平。投资结构呈现三大特征: 消费升级驱动:粮油食品、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 9.5%、10.4%,带动食品加工行业投资增长 25%,伊利、蒙牛等企业在全国布局智能乳业产业园,单厂投资额超 50 亿元,集成自动化生产线和区块链溯源系统。 线上渠道扩张: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 12.9%、6.3%,推动快递包装、智能家居等行业投资增长 18%,顺丰在全国新建 10 个智能分拣中心,单个中心投资额达 20 亿元,分拣效率提升 50%。 绿色转型加速:皮革、造纸等传统行业投资增速达 22%,主要投向环保工艺升级,如浙江海宁皮革城投资 30 亿元建设绿色制革基地,废水循环利用率达 85%,VOCs 排放降低 60%。 二、重点行业投资亮点 (一)食品饮料:从 “量增” 到 “质升” 高端化突破:茅台集团投资 80 亿元建设智慧工厂,引入 AI 勾调系统和智能物流,基酒产能提升至 5.6 万吨,产品溢价率达 30%;元气森林在安徽滁州新建年产 12 亿瓶气泡水生产线,采用无菌冷灌装技术,保质期延长至 12 个月。 健康化转型:伊利投资 50 亿元建设全球领先的奶粉研发中心,推出有机奶粉、益生菌等新品类,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 3.5%;露露集团投资 15 亿元扩建杏仁露生产线,添加膳食纤维等功能成分,满足年轻消费群体需求。 (二)家电家居:智能化与绿色化并行 智能家居生态:美的集团投资 100 亿元建设佛山智能制造基地,集成 5G + 工业互联网,空调生产线自动化率达 95%,定制化产品交付周期缩短至 7 天;海尔在青岛新建智能洗衣机工厂,采用磁悬浮压缩机技术,能耗降低 20%。 绿色建材崛起:索菲亚投资 20 亿元建设无醛板材生产线,采用 MDI 胶替代传统脲醛胶,甲醛释放量低于 0.01mg/m³;东鹏控股投资 15 亿元建设绿色陶瓷基地,利用陶瓷废料生产新型墙材,资源利用率达 95%。 (三)文体用品:国潮与科技双轮驱动 国潮品牌爆发:李宁投资 8 亿元建设上海设计中心,推出 “中国风” 运动服饰系列,2022 年一季度营收增长 18%;得力集团投资 10 亿元研发智能办公设备,智能错题打印机市场占有率达 40%,年增速超 60%。 体育产业升级:安踏集团投资 30 亿元在福建建设鞋材研发中心,应用 3D 打印、碳板科技等技术,运动鞋轻量化提升 30%;金陵体育投资 5 亿元建设智慧体育场馆,集成人脸识别、智能照明系统,运营成本降低 30%。 三、挑战与未来趋势 供应链压力: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轻工企业成本增加,2022 年 1-4 月皮革行业利润率下降 2.3 个百分点,部分企业转向国内原材料采购,如浙江皮鞋企业加大对新疆棉花、内蒙古羊皮的采购比例。 政策机遇:《“十四五” 轻工业发展规划》提出培育 50 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预计到 2025 年轻工行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 1.5%,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超 60%。广东、浙江等地设立轻工产业基金,重点支持智能装备、绿色材料等领域,2022 年已投放资金超 200 亿元。
2022-05-25
-
【2022年北京招商】中国稳经济政策:消费投资双轮驱动
中国稳经济政策:消费投资双轮驱动 一、扩投资:精准发力补短板 2022 年,中国聚焦六大领域实施 “项目大会战”,1-4 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6.8%,其中新基建投资增长 16.2%,成为稳增长关键抓手。 传统基建提质:交通领域投资增长 9.3%,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开工,总投资超 1500 亿元,设计时速 350 公里,建成后武汉至重庆时间缩短至 4 小时。水利领域投资增长 15.5%,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启动,年调水能力达 10 亿立方米,保障华北地区用水安全。 新基建提速:5G 基站新增 19.8 万个,累计达 161.5 万个,覆盖 98% 县级城区;数据中心投资增长 28%,贵州贵安新区建成全国最大绿色数据中心集群,PUE 值低至 1.1,吸引苹果、腾讯等企业落户。 二、促消费:政策组合拳激活市场 消费券精准投放:全国超 200 个城市发放消费券超 500 亿元,直接拉动消费乘数效应达 1:8.5。杭州发放 “数字消费券”,带动餐饮、零售消费增长 12%,其中 90 后消费者占比超 60%。 家电以旧换新:实施新一轮家电下乡政策,对智能家电给予 10%-15% 补贴,苏宁易购一季度以旧换新订单增长 210%,绿色智能家电销售额占比提升至 45%。 文旅消费复苏:清明节、五一假期推出 “景区门票减免 + 文旅消费券” 组合政策,黄山景区接待游客恢复至疫情前 80%,带动周边民宿收入增长 50%;西安大唐不夜城推出沉浸式演出,五一期间客流量超 200 万人次,文创产品销售额破亿元。 三、政策协同:财政金融联动发力 专项债扩容:2022 年新增专项债额度 3.65 万亿元,1-4 月发行超 1.5 万亿元,重点支持交通、能源、保障性住房等领域。广东发行 200 亿元专项债用于深圳地铁 13 号线建设,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 800 亿元。 结构性货币政策:央行推出 4000 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利率 2.15%,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某锂电池企业获得再贷款 5000 万元,用于固态电池技术攻关,研发周期缩短 6 个月。 PPP 模式创新:推出 “十四五” PPP 重点项目清单,涵盖 1.2 万个项目,总投资超 20 万亿元。成都东部新区智慧交通 PPP 项目引入社会资本 150 亿元,集成智能公交、车路协同等功能,预计年节约能耗 30%。
2022-05-25
-
【2022年北京招商】贵州大数据:战略行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贵州大数据:战略行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集群与基础设施 贵州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以来,数字经济增速连续 6 年全国第一,成为全球聚集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截至 2022 年,全省数据中心机架达 50 万架,服务器装机能力超 300 万台,苹果、华为、腾讯等企业项目落地形成集群效应: 苹果贵安数据中心:总投资超 100 亿元,存储中国用户 iCloud 数据,年耗电量超 10 亿千瓦时,全部使用水电等清洁能源。 华为云数据中心:建成西南最大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算力达 300PFlops,支撑贵州数字经济产业创新。 二、应用场景与产业融合 政用:治理智能化 “一云一网一平台” 覆盖全省政务服务,90% 以上审批事项 “一网通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1 个工作日。疫情期间,“贵州健康码” 累计服务超 5 亿人次,精准流调效率提升 70%。 商用:产业数字化 老干妈引入大数据风控系统,应收账款周转率提升 40%,库存周转天数缩短至 35 天;三一重工贵州基地建成智能工厂,挖掘机产能提升 50%,故障诊断准确率达 98%。 民用:生活便捷化 贵阳 “一码游贵州” 平台整合 4A 级以上景区,提供 “预约 — 购票 — 导游” 全流程服务,2021 年带动旅游收入增长 35%;遵义智慧公交覆盖率达 100%,实时公交查询准确率超 95%,候车时间缩短 15 分钟。 三、数博会与开放合作 2022 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以线上形式举办,吸引全球 500 余家企业参展,发布新技术、新产品 120 余项,签约项目 89 个,总投资超 1500 亿元。 成果亮点:华为发布 “贵州政务云 2.0”,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政府决策效率提升 30%;腾讯推出 “贵数链”,打通农产品溯源全链条,惠及农户超 10 万户。 国际合作:与东盟建立 “中国 — 东盟大数据合作中心”,上线跨境数据交易平台,2021 年交易额超 50 亿元,覆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 10 国企业。
2022-05-25
-
【2022年北京招商】中国市场主体:政策红利激发创业活力
中国市场主体:政策红利激发创业活力 一、新设主体增长与结构特征 2022 年一季度,全国新设市场主体 637.9 万户,同比增长 7.5%,其中 3 月单月新设 295 万户,同比增长 19.3%,《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实施成效显著。结构上呈现三大亮点: 服务业占比超 60%: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新设主体 382 万户,占比 60%,其中直播电商、在线教育等新业态增长迅猛,抖音电商一季度新增商家超 50 万户。 科技型企业爆发:信息科技、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新设主体 89 万户,同比增长 25%,北京中关村新设科技企业 1.2 万户,平均每天诞生 130 家。 个体工商户复苏:新设个体工商户 448 万户,同比增长 8.2%,浙江、广东等地通过 “地摊经济” 政策放宽限制,杭州允许夜间摆摊区域扩大至 500 处,带动 10 万余人就业。 二、政策赋能与营商环境优化 登记便利化:全面推行 “证照分离” 改革,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压减至 150 项,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4 个工作日内。上海试点 “一业一证”,某餐饮企业仅需提交 1 套材料,3 天内领取包含食品经营、公共场所卫生等 7 项许可的综合许可证。 财税支持:实施小微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一季度退还税款超 1500 亿元,惠及企业超 200 万户。深圳某科技小微企业获得退税款 200 万元,用于研发投入,专利申请量增长 30%。 金融服务创新:全国 “信易贷” 平台累计放款超 2 万亿元,平均利率 5.2%,低于市场水平 0.8 个百分点。江苏某制造业小微企业通过平台获得纯信用贷款 500 万元,解决设备更新资金缺口。 三、区域实践与典型案例 浙江 “最多跑一次”:企业注销 “一网服务” 覆盖率达 100%,平均办理时间从 20 天缩短至 3 天,2022 年一季度注销企业同比减少 12%,显示市场信心回升。 广东 “跨城通办”:粤港澳大湾区实现营业执照 “跨境办”,香港投资者可在深圳远程申请企业设立,2022 年一季度新增跨境企业 3000 家,同比增长 45%。 成渝 “一窗通办”:成都、重庆联合推出 100 项高频事项异地办理,某物流企业在重庆提交资料,2 小时内领取成都营业执照,物流网络拓展效率提升 50%。
2022-05-25
-
【2022年北京招商】上海复工复产:政策 “组合拳” 激活经济脉络
上海复工复产:政策 “组合拳” 激活经济脉络 一、“益企服” 平台:精准服务解企困 2022 年疫情期间,上海市推出企业复工复产服务专窗 ——“益企服”,通过 “线上 + 线下” 协同机制,全力打通供应链堵点。截至 5 月 20 日,平台访问量超 360 万次,验证企业超 9000 家,受理复工意向 3700 余项,促成 270 余家企业达成供需对接,涉及电子元器件、食品加工、物流运输等领域。 典型案例: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因供应链中断面临停产,通过平台对接长三角 3 家替代供应商,72 小时内恢复 70% 产能;某餐饮连锁企业通过平台申请到 500 万元低息贷款,用于支付员工工资和食材采购,保住 200 余家门店运营。 二、分阶段复工:从 “重点企业” 到 “全面复产” 上海采取 “白名单 + 分批次” 策略推动复工复产: 第一阶段(4 月):优先保障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重点行业,特斯拉上海工厂通过 “闭环生产” 恢复 90% 产能,每日下线车辆超 2000 辆;中芯国际 12 英寸晶圆厂满负荷运转,保障华为等企业芯片供应。 第二阶段(5 月):扩大至商贸、物流、服务业,复星医药旗下复宏汉霖恢复单抗药物生产线,产能利用率达 85%;上海港集装箱日均吞吐量回升至疫情前 90%,推出 “陆改水”“水水中转” 等替代方案,缓解国际物流压力。 三、政策支持:资金、人才、供应链全方位保障 财政扶持:出台《上海市助企纾困政策汇编》,涵盖减税降费、房租减免、稳岗补贴等 21 条措施,预计全年为企业减负超 3000 亿元。某科技企业通过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政策减免税款 2000 万元,用于 5G 芯片研发。 金融活水:设立 3000 亿元抗疫纾困专项贷款,利率低于市场水平 1 个百分点,截至 5 月底已投放超 1500 亿元。浦发银行推出 “复工快贷”,某小微企业当天申请、当天放款 500 万元,用于采购原材料。 人才服务:实施 “复工人才专项计划”,为返岗员工提供免费核酸检测、通勤班车等服务,累计保障 20 万员工安全返岗。浦东软件园设立 “人才公寓”,为科技企业员工提供低价住宿 3000 间,解决 “住宿难” 问题。 四、区域协同:长三角产业链联动复苏 上海主动对接苏浙皖三省,建立 “产业链保供白名单”,涵盖 2.2 万家企业,通过跨区域协调解决物流堵点 1.2 万个。 案例:汽车产业链复苏 上汽集团联合江苏、浙江供应商,建立 “长三角汽车产业走廊”,打通宁波 — 上海 — 南京零部件运输专线,每日运输零部件超 500 吨,保障荣威、MG 等车型生产。常州某动力电池企业通过白名单优先通行,确保宁德时代上海基地电池供应,带动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能恢复至疫情前 85%。
2022-05-25
-
【2022年北京招商】中国服务外包:逆势增长的质量跃升
中国服务外包:逆势增长的质量跃升 一、数据透视:疫情下的韧性彰显 2022 年 1-4 月,我国服务外包合同额 5899 亿元(同比 + 8.8%),执行额 3872 亿元(同比 + 15.3%),其中: 业务流程外包(BPO):执行额 1800 亿元(+16.4%),金融后台、供应链管理等业务增长显著; 知识流程外包(KPO):执行额 1200 亿元(+23.7%),研发设计、生物医药研发等高端业务占比提升至 35%; 信息技术外包(ITO):执行额 872 亿元(+9.5%),云计算、大数据服务需求旺盛。 二、驱动因素:结构升级与政策红利 产业转型:制造业数字化带动 ITO 需求,如某汽车企业外包智能驾驶系统开发,合同额超 5 亿元; 政策支持:21 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实施增值税优惠,北京、上海对 KPO 企业给予最高 300 万元补贴; 全球布局:企业在东盟、中东设交付中心,规避地缘政治风险,2022 年承接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业务占比提升至 28%。 三、区域亮点:示范城市的引领作用 上海:依托自贸区试点 “数据跨境流动”,金融服务外包执行额增长 25%,占全国 30%; 深圳:聚焦 AI、区块链外包,腾讯云承接东南亚电商平台开发项目,合同额超 10 亿元; 成都:生物医药 KPO 业务增长 40%,药明康德成都基地为全球 200 家药企提供研发服务。 四、未来趋势: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方向 高端化:预计 2025 年 KPO 占比超 40%,研发外包、知识产权服务等成为主力; 数字化:推广 “区块链 + 服务外包”,实现交易流程上链,某金融 BPO 企业应用后,流程效率提升 50%; 绿色化:鼓励低碳外包模式,杭州某 ITO 企业通过云办公减少碳排放 30%,获绿色认证补贴 200 万元。
2022-05-24
-
【2022年北京招商】中国坚持高效发展与公平分配:浙江实践引领共同富裕新路径
中国坚持高效发展与公平分配:浙江实践引领共同富裕新路径 一、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导向 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治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始终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为核心议题,通过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努力构建 “橄榄型” 社会结构。 二、浙江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 的实践探索 浙江省作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以 “八八战略” 为总纲,走出一条 “扩中提低” 的特色路径。在初次分配领域,浙江实施 “凤凰行动” 计划,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截至 2022 年,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达 837 家,居全国第二位,带动千万家庭分享经济红利;在再分配层面,建立 “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2022 年省级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 74.8%,重点向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倾斜;在三次分配领域,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慈善联合总会,2022 年全省慈善捐赠总额超 150 亿元,形成 “人人参与慈善” 的社会氛围。 三、所有制结构优化与共同富裕 浙江坚持 “两个毫不动摇”,构建 “地瓜经济” 发展格局。一方面,培育吉利、海康威视等民营龙头企业,2022 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67%,吸纳就业占全省 80% 以上;另一方面,深化国企改革,浙江国资运营公司通过 “混改” 引入社会资本超 2000 亿元,推动交通、能源等领域民生项目建设。这种 “国进民也进” 的发展模式,既壮大了公有制经济,又激发了民营经济活力。 四、收入分配改革的制度创新 浙江率先开展 “扩中提低” 九大群体激励计划,针对技术工人、科研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制定专项政策。例如,对取得高级技师资格的技术工人,给予最高 50 万元购房补贴;对乡村振兴带头人物,提供最高 300 万元创业贷款。同时,建立 “浙里共富” 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测 26 个山区县发展指标,通过产业飞地、山海协作等机制,推动区域均衡发展,2022 年山区 26 县 GDP 增速高于全省平均 1.2 个百分点。
2022-05-23
-
【2022年北京招商】新型实体企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关键力量
新型实体企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关键力量 一、新型实体企业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在《新型实体企业助力 “六稳”“六保” 工作研究报告》中明确,新型实体企业是以实体产业为基础,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全产业链效率提升的企业形态。这类企业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拥有自主可控的数字技术能力,如京东物流的智能仓储系统、海尔卡奥斯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二是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转型,三一重工通过树根互联平台,赋能 3 万余家中小企业;三是承担社会责任,在稳就业、保供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赋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 新型实体企业在疫情期间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京东集团建立 “全国物资保障网络”,2022 年上海疫情期间,日均运输生活物资超 2000 吨,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将配送效率提升 60%;满帮集团利用大数据优化货车路线,降低物流空驶率 15%,每年减少碳排放超 200 万吨。在制造业领域,阿里云帮助浙江纺织企业搭建 “产业大脑”,实现订单匹配效率提升 40%,库存周转率提高 25%。 三、促进创新发展与就业扩容 新型实体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华为公司 2022 年研发投入达 1615 亿元,占营收 15.3%,累计获得授权专利超 12 万件,在 5G、云计算等领域引领全球标准制定;宁德时代建立 “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的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 160Wh/kg,推动新能源产业突破技术瓶颈。在就业方面,美团平台带动超 600 万骑手就业,其中 20% 来自脱贫地区;拼多多通过 “多多农园” 项目,培育 10 万名新型职业农民。 四、政策支持与生态构建 国家出台《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对新型实体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支持。地方层面,广东省设立 100 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基金,重点扶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浙江省实施 “未来工厂” 计划,到 2025 年培育 1000 家数字化标杆企业。与此同时,新型实体企业积极参与 “东数西算”“智能建造” 等国家战略,构建 “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生态,推动实体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2022-05-23
-
【2022年北京招商】八马茶业:数字化赋能茶产业 打造乡村振兴新范式
八马茶业:数字化赋能茶产业 打造乡村振兴新范式 一、深耕原产地建设,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作为发源于福建安溪的百年茶企,八马茶业始终将原产地保护与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在安溪铁观音发源地西坪镇,公司建立 5000 亩生态茶园,推行 “公司 + 基地 + 农户” 模式,与 2000 余户茶农签订定向收购协议,确保鲜叶原料品质。在武夷山,投资建设智能化茶叶加工厂,引进萎凋、揉捻、烘焙等自动化生产线,将岩茶加工效率提升 40%,同时建立产品追溯系统,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流程管控。 二、纳税反哺与赛事引领,激活产业内生动力 八马茶业以依法纳税为己任,2021 年在安溪县、武夷山市纳税均位列茶企第一,累计反哺当地财政超 2 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茶农技能培训。连续 15 年举办 “八马茶王赛”,设置总奖金超百万元,吸引全国 2000 余家茶企、茶农参赛,推动形成 “以赛促研、以赛促销” 的产业生态。2022 年赛事期间,线上直播观看量超 5000 万人次,带动参赛茶品销售额增长 300%,成为茶产业数字化营销的典范。 三、数字化转型驱动产业升级 八马茶业构建 “智慧茶产业” 体系,在生产端引入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茶园温湿度、土壤墒情等数据,指导茶农科学施肥、精准采摘;在销售端搭建 “八马商城” 电商平台,2022 年线上销售额突破 10 亿元,占总营收的 35%,同时利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开展茶文化传播,粉丝总量超 500 万人;在管理端实施 ERP 系统升级,实现供应链、物流、客户关系的全数字化管理,订单处理效率提升 50%。 四、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通过产业带动,八马茶业帮助安溪、武夷山两地茶农年均增收超 3 万元,培育出 100 余户 “万元户” 茶农。同时,开展 “茶香书香” 公益项目,在福建、云南等产茶区捐建 20 所希望小学,资助 500 余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公司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开展制茶工艺培训,累计培训茶农 1.2 万人次,推动传统制茶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2022-05-23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