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同创新园启建 苏家坨筑巢引凤谋科技转化
营商环境
所属地区:北京-海淀区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3日
在北京市海淀区政府支持下,苏家坨镇联合创新研究机构启动北京协同创新园建设,标志着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招商引资平台正式落地。该项目旨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资源,构建“研发-孵化-产业化”生态链,为区域创新动能转换提供战略支撑。
一、战略布局呼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需求
北京协同创新园的诞生植根于国家创新体系深化改革的宏观背景。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持续赋能区域科技资源整合,该园区作为衔接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的重要节点,将推动首都科研势能向实体经济渗透。其选址海淀区北部的苏家坨镇,有效衔接中关村科学城创新要素,填补北部区域产业承载空间缺口,形成“南研发北转化”的功能互补格局。
二、创新机制突破院地协同壁垒
核心建设主体通过独创“一体两翼”运作模式破解转化难题:以北京总部为研发中枢,联动国内外12个地方分院构建技术辐射网络,同时与美国波士顿等国际创新中心建立联合实验室。这种“全球化研发+本地化转化”机制在深圳、合肥等地实践中已培育出3项国际领先技术成果,实现专利转化率超行业均值40%。此次园区建设将首次集成技术孵化、中试基地、创投基金等全要素,形成“一公里创新生态圈”。
三、规划设计凸显绿色发展理念
园区规划深度融入生态科技基因。基于区域山水生态基底,建筑布局采用自然渗透式结构,保留原生林地16公顷并构建海绵城市系统。功能分区围绕“创新生命周期”设计:东区布局共性技术平台与概念验证中心,西区聚焦企业定制化研发空间,北岸规划科学家社区与创新文化场馆。在智慧基建方面,部署全域物联网感知系统,能源利用实现85%可再生能源覆盖,获颁北京市首批“近零碳园区”试点认证。
四、产业生态集聚效应初显
建设启动仪式现场迎来首轮创新实体入驻。36家签约单位覆盖量子计算、合成生物、智慧能源等前沿领域,其中15家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转化项目。首批签约项目中,某光子芯片团队将建立国内首条混合集成中试线,某生物材料企业计划落地全球最大医械级胶原蛋白生产基地。根据测算,园区成熟期预计带动产业链投资超百亿元,创造高端岗位5000余个。
五、政策体系构建创新保障机制
海淀区推出专项“创新雨林计划”,通过三重保障破除转化障碍:设立30亿元成果转化基金,首创“知识产权共有制”确权模式,建立科学家、企业、投资方三方风险分担机制。同步试点科研设备跨境通关绿色通道,对进口研发设备实行48小时通关承诺制。园区管委会采取“一站式服务云平台”,实现政策咨询、资源对接、审批备案全流程线上化运作。
六、打造新型创新共同体范本
资深科技战略专家指出,该园区标志着创新组织模式跃迁:从单一企业孵化转向“高校科研院所+地方平台+市场主体”的融合创新共同体。通过契约式协作机制,成员单位共享平台设备、数据资源及市场渠道,破解中小企业研发成本瓶颈。值得注意的是,园区特设跨境创新中心,已与日内瓦发明展、硅谷创投联盟达成合作协议,为入驻企业对接国际标准检测认证服务。
七、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
据区域产业规划显示,北京协同创新园将分阶段赋能区域经济:一期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工程化,二期构建产业集群创新服务综合体,三期联动京津冀打造技术辐射走廊。经济模型预测显示,园区每平方公里科研用地年产出强度可达传统产业园区的3.2倍,技术交易额占比将提升至区域总量的28%。其发展经验有望为全国创新共同体建设提供范式参考。
北京协同创新园的建设是国家创新网络的关键性布局,通过空间载体创新、制度创新与组织创新三重突破,构建技术价值转化的高速通道。随着创新要素的深度聚合,这片承载科技梦想的热土,将书写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战略布局呼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需求
北京协同创新园的诞生植根于国家创新体系深化改革的宏观背景。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持续赋能区域科技资源整合,该园区作为衔接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的重要节点,将推动首都科研势能向实体经济渗透。其选址海淀区北部的苏家坨镇,有效衔接中关村科学城创新要素,填补北部区域产业承载空间缺口,形成“南研发北转化”的功能互补格局。
二、创新机制突破院地协同壁垒
核心建设主体通过独创“一体两翼”运作模式破解转化难题:以北京总部为研发中枢,联动国内外12个地方分院构建技术辐射网络,同时与美国波士顿等国际创新中心建立联合实验室。这种“全球化研发+本地化转化”机制在深圳、合肥等地实践中已培育出3项国际领先技术成果,实现专利转化率超行业均值40%。此次园区建设将首次集成技术孵化、中试基地、创投基金等全要素,形成“一公里创新生态圈”。
三、规划设计凸显绿色发展理念
园区规划深度融入生态科技基因。基于区域山水生态基底,建筑布局采用自然渗透式结构,保留原生林地16公顷并构建海绵城市系统。功能分区围绕“创新生命周期”设计:东区布局共性技术平台与概念验证中心,西区聚焦企业定制化研发空间,北岸规划科学家社区与创新文化场馆。在智慧基建方面,部署全域物联网感知系统,能源利用实现85%可再生能源覆盖,获颁北京市首批“近零碳园区”试点认证。
四、产业生态集聚效应初显
建设启动仪式现场迎来首轮创新实体入驻。36家签约单位覆盖量子计算、合成生物、智慧能源等前沿领域,其中15家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转化项目。首批签约项目中,某光子芯片团队将建立国内首条混合集成中试线,某生物材料企业计划落地全球最大医械级胶原蛋白生产基地。根据测算,园区成熟期预计带动产业链投资超百亿元,创造高端岗位5000余个。
五、政策体系构建创新保障机制
海淀区推出专项“创新雨林计划”,通过三重保障破除转化障碍:设立30亿元成果转化基金,首创“知识产权共有制”确权模式,建立科学家、企业、投资方三方风险分担机制。同步试点科研设备跨境通关绿色通道,对进口研发设备实行48小时通关承诺制。园区管委会采取“一站式服务云平台”,实现政策咨询、资源对接、审批备案全流程线上化运作。
六、打造新型创新共同体范本
资深科技战略专家指出,该园区标志着创新组织模式跃迁:从单一企业孵化转向“高校科研院所+地方平台+市场主体”的融合创新共同体。通过契约式协作机制,成员单位共享平台设备、数据资源及市场渠道,破解中小企业研发成本瓶颈。值得注意的是,园区特设跨境创新中心,已与日内瓦发明展、硅谷创投联盟达成合作协议,为入驻企业对接国际标准检测认证服务。
七、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
据区域产业规划显示,北京协同创新园将分阶段赋能区域经济:一期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工程化,二期构建产业集群创新服务综合体,三期联动京津冀打造技术辐射走廊。经济模型预测显示,园区每平方公里科研用地年产出强度可达传统产业园区的3.2倍,技术交易额占比将提升至区域总量的28%。其发展经验有望为全国创新共同体建设提供范式参考。
北京协同创新园的建设是国家创新网络的关键性布局,通过空间载体创新、制度创新与组织创新三重突破,构建技术价值转化的高速通道。随着创新要素的深度聚合,这片承载科技梦想的热土,将书写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实践。
北京海淀区招商项目
更多项目
北京海淀:以政务服务创新赋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2025-08-23
北京海淀多维度筑牢G20峰会期间安保维稳防线
2025-08-23
创业会客厅:中关村招商引资新引擎助力企业腾飞
2025-08-23
PlugPlay入驻中关村 助力北京科创升级
2025-08-23
白洋淀中关村可信精品产业园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2025-08-23
北京协同创新园落地海淀 科技创新要素加速聚集
2025-08-23
中关村AI集群领跑全国,创新资源汇聚首都核心区
2025-08-22
中关村创业大街携手韩国机构拓展全球创业合作版图
2025-08-22
中关村外汇创新举措激发小微科技企业跨境融资活力
2025-08-22
中关村创新创业季盛大启幕 五大板块点亮未来篇章
2025-08-22
中关村引领全国技术市场交易规模突破5620亿元
2025-08-22
中关村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打造全球技术主导集群
2025-08-22
北京海淀区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关于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的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2024-06-21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2023-06-21
2023年北京市其他区户籍无房家庭适龄儿童在海淀区接受义务教育材料审核细则
2023-04-27
2023年非北京市户籍适龄儿童少年在海淀区接受义务教育材料审核细则
2023-04-27
北京市海淀区烟草专卖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海淀区烟草制品零售点合理布局规定的通知
2023-03-20
北京海淀区产业园区
-
北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
北京-海淀区
-
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园
北京-海淀区
-
中关村科技园区
北京-海淀区
-
天津市津南区长青科工贸园区
北京-海淀区
-
科大方兴科技孵化器
北京-海淀区
-
上地信息产业基地
北京-海淀区
北京海淀区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北京海淀区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