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森林综合体构建生态创新新范式
示范园
所属地区:北京-海淀区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8日
作为全国首家“第三代科技园区”,北京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以园林式形态打造“森林中办公,园林里创新”模式,通过建设城市森林综合体优化生态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吸引力,推动产业与生态深度融合发展。
一、第三代科技园区的创新定位
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作为中国首家第三代科技园区,在发展理念上实现了对传统园区的突破。不同于第一代侧重产业空间集聚、第二代注重产学研简单结合的模式,第三代科技园区更强调节约资源、生态保护与文化建设的协同,突出社区与城市的有机融合。园区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核心指导思想,严格遵循“新思路、新技术、新体制、新机制”的建设原则,致力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园区,为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全新路径。
二、城市森林综合体的规划布局
园区围绕生态建设构建了完善的综合性景观绿地系统,涵盖周家巷沟和温泉沟环境改造工程、齐物潭、3-3-192地块绿地及南侧公共绿地四大功能板块。其中,南侧公共绿地项目定位为城市森林综合体,地处京密引水渠北侧,东至春阳路,西至温阳路,整体以林带为基础形态,结合微地形营造自然生态基调。项目规划整合园区现有停车场、运动场等设施,在林带中科学镶嵌小规模运动、游乐、休闲、科普等功能空间,将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地转化为复合型生态公共空间。通过这一布局,园区进一步完善了“园林式科技园”的空间形态,实现生态功能与人文需求的有机统一。
三、生态修复与功能融合的实践探索
南侧绿地项目在功能设计上注重多样性与实用性的结合,规划有森林沙坑及湿地区、森林探险及露营区、森林步道及休憩区、草地球场区等多个分区。植被选择上,将种植雪松、国槐、银杏、碧桃、黄杨、紫叶小檗、三七景天等多样植物,构建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未来,园区员工及周边居民可在此开展步道散步、草场运动、湿地休闲、露营体验等活动,生态空间将深度融入日常生活。与此同时,周家巷沟和温泉沟环境改造工程自2014年启动以来,通过系统的河道治理,有效解决了河道淤堵、岸坡坍塌、杂草丛生、水质污染等问题。工程还集成应用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雨水净化湿地系统等生态技术,实现对雨水、洪水等生态水资源的拦蓄与净化,在改善周边地下水资源状况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区域防洪能力,为园区生态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四、产业生态协同发展格局的构建
园区产业定位聚焦能源环保产业、网络通信和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产业后台服务支持体系等领域,凭借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创新氛围,吸引了雀巢研发中心、华为公司、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人寿北京研发中心、国核电力规划院等一批知名企业及科研机构入驻。这些机构在环保技术研发、绿色办公实践、生态产业培育等方面形成了协同效应——企业的技术优势为园区生态管理提供支持,而园区的生态环境则为企业吸引人才、开展创新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例如,能源环保领域企业可依托园区生态建设需求开展技术转化,科研机构则能以园区为样本研究生态与产业融合模式,形成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五、区域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意义
第三代科技园区的建设打破了传统园区的物理边界,强调与城市功能、社区生活的深度融合。城市森林综合体不仅服务于园区企业,更向周边居民开放共享,成为海淀北部区域重要的生态公共空间,有效提升了区域整体环境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通过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园区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绿色生态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其探索的“资源节约、生态优先、产业协同、社区融合”发展模式,不仅推动了自身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更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带动作用,为科技园区在新时代的转型发展树立了标杆。
一、第三代科技园区的创新定位
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作为中国首家第三代科技园区,在发展理念上实现了对传统园区的突破。不同于第一代侧重产业空间集聚、第二代注重产学研简单结合的模式,第三代科技园区更强调节约资源、生态保护与文化建设的协同,突出社区与城市的有机融合。园区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核心指导思想,严格遵循“新思路、新技术、新体制、新机制”的建设原则,致力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园区,为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全新路径。
二、城市森林综合体的规划布局
园区围绕生态建设构建了完善的综合性景观绿地系统,涵盖周家巷沟和温泉沟环境改造工程、齐物潭、3-3-192地块绿地及南侧公共绿地四大功能板块。其中,南侧公共绿地项目定位为城市森林综合体,地处京密引水渠北侧,东至春阳路,西至温阳路,整体以林带为基础形态,结合微地形营造自然生态基调。项目规划整合园区现有停车场、运动场等设施,在林带中科学镶嵌小规模运动、游乐、休闲、科普等功能空间,将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地转化为复合型生态公共空间。通过这一布局,园区进一步完善了“园林式科技园”的空间形态,实现生态功能与人文需求的有机统一。
三、生态修复与功能融合的实践探索
南侧绿地项目在功能设计上注重多样性与实用性的结合,规划有森林沙坑及湿地区、森林探险及露营区、森林步道及休憩区、草地球场区等多个分区。植被选择上,将种植雪松、国槐、银杏、碧桃、黄杨、紫叶小檗、三七景天等多样植物,构建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未来,园区员工及周边居民可在此开展步道散步、草场运动、湿地休闲、露营体验等活动,生态空间将深度融入日常生活。与此同时,周家巷沟和温泉沟环境改造工程自2014年启动以来,通过系统的河道治理,有效解决了河道淤堵、岸坡坍塌、杂草丛生、水质污染等问题。工程还集成应用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雨水净化湿地系统等生态技术,实现对雨水、洪水等生态水资源的拦蓄与净化,在改善周边地下水资源状况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区域防洪能力,为园区生态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四、产业生态协同发展格局的构建
园区产业定位聚焦能源环保产业、网络通信和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产业后台服务支持体系等领域,凭借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创新氛围,吸引了雀巢研发中心、华为公司、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人寿北京研发中心、国核电力规划院等一批知名企业及科研机构入驻。这些机构在环保技术研发、绿色办公实践、生态产业培育等方面形成了协同效应——企业的技术优势为园区生态管理提供支持,而园区的生态环境则为企业吸引人才、开展创新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例如,能源环保领域企业可依托园区生态建设需求开展技术转化,科研机构则能以园区为样本研究生态与产业融合模式,形成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五、区域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意义
第三代科技园区的建设打破了传统园区的物理边界,强调与城市功能、社区生活的深度融合。城市森林综合体不仅服务于园区企业,更向周边居民开放共享,成为海淀北部区域重要的生态公共空间,有效提升了区域整体环境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通过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园区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绿色生态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其探索的“资源节约、生态优先、产业协同、社区融合”发展模式,不仅推动了自身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更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带动作用,为科技园区在新时代的转型发展树立了标杆。
北京海淀区招商项目
更多项目
中关村科技创新步伐提速:财政新政深化成果转化便利化
2025-08-18
海淀区打造数字政务新高地 企业注册实现全程电子化
2025-08-18
海淀区召开常务会议部署科技创新与城市管理重点工作
2025-08-18
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诚信促销季开启引领消费新风尚
2025-08-18
中关村科技园区:无需审批如实填报 小微企业减税红利直达
2025-08-18
海淀区紫竹院街道棚改项目:推动经济升级与民生改善
2025-08-18
北京海淀文博会主打文化科技融合 驱动产业创新升级
2025-08-18
北京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招商引资
2025-08-18
海淀区200亿元融资额度精准滴灌优质科技上市企业
2025-08-18
海淀区创立并购空间载体 推动科技企业全球投资拓展
2025-08-18
海淀区引资热潮涌动 京洽会签约项目聚焦高精尖产业
2025-08-18
海淀新增四对中小学对口直升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2025-08-18
北京海淀区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关于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的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2024-06-21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2023-06-21
2023年北京市其他区户籍无房家庭适龄儿童在海淀区接受义务教育材料审核细则
2023-04-27
2023年非北京市户籍适龄儿童少年在海淀区接受义务教育材料审核细则
2023-04-27
北京市海淀区烟草专卖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海淀区烟草制品零售点合理布局规定的通知
2023-03-20
北京海淀区产业园区
-
北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
北京-海淀区
-
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园
北京-海淀区
-
中关村科技园区
北京-海淀区
-
天津市津南区长青科工贸园区
北京-海淀区
-
科大方兴科技孵化器
北京-海淀区
-
上地信息产业基地
北京-海淀区
北京海淀区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北京海淀区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