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新政破解企业流动壁垒 京津冀引资迎来新引擎
京津冀经济圈
税收政策
所属地区:北京-海淀区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8日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跨区域招商引资工作迎来关键性制度突破,一系列创新财税政策正有效破解企业流动中的现实障碍,为产业有序转移注入新动力。
一、国家层面出台税收分享框架,打破跨省转移藩篱
针对长期以来制约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的税收利益协调难题,国家财税主管部门于2024年6月正式颁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该办法的核心在于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对符合特定条件、由迁出地区政府主导且迁入地区重点承接的企业迁移项目,其产生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三大主体税种收入,在迁移后的一定年限内(原则上不少于5年),由企业迁入地与迁出地按照50%:50%的比例进行共享。这一设计在制度层面弥合了区域间因财税收益变化可能产生的博弈冲突,为地方政府扫除了引导企业跨行政区域流动的关键顾虑。适用对象聚焦于迁出前三年年均“三税”贡献不低于2000万元、且符合迁入地产业规划导向的优质企业,具体名单需由迁入地与迁出地的省级政府共同核定确认,体现了政策执行的精准性与区域协调性。
二、地方创新实践先行,探索多元化利益共享模式
在国家税收分享原则的指引下,京津冀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展开了更具操作性的创新探索。其中,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与河北省秦皇岛市共建分园的实践尤为瞩目。2023年5月,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作为海淀园在京外的首个分园正式揭牌。经过一年多的高效运作,该分园通过创新的财税合作机制成功吸引和落地了一批高科技项目。两地协商采用了更为灵活务实的“442”税收分配方案:分园企业产生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40%归海淀区政府,40%归秦皇岛市政府,剩余的20%由双方共同投入设立区域产业发展基金。该基金持续用于支持园区内新兴企业的孵化和成长,形成了“税收共享—基金反哺—产业壮大”的可持续循环,让参与共建的多方主体,包括两地政府和入驻企业都能从中受益,成为构建区域间利益共同体的生动范例。
三、配套政策体系协同发力,全面提升迁移企业服务水平
为确保财税激励政策发挥综合效应,京津冀三地正着力构建多维度协同支撑体系。其一,强化产业空间载体保障。除秦皇岛模式外,通州区与河北北三县、天津滨海新区与河北沧州渤海新区等区域间合作园区建设加速推进,在用地指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持续投入,为转移企业创造更优发展环境。其二,深化金融与财政联动机制。地方政府探索将分享税收的一部分定向注入产业引导基金,或联合设立专项补贴、风险补偿资金池,用于降低迁移企业的初期搬迁成本、研发投入或人才引进支出,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转移项目的支持力度。其三,优化政务服务衔接。三地重点推动企业迁移过程中登记注册、资质认证、纳税申报等涉企高频事项的“跨省通办”和标准化服务流程,设立联合服务窗口或线上平台,显著压缩办理时限,提升企业迁移的便利度和满意度。
四、政策红利初显,激发区域产业链重构新动能
创新财税政策的落地实施正在京津冀区域产生积极成效。观察发现,政策导向有效引导了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的产业合理流向。一方面,北京中心城区资源密集型、成本敏感型企业借助分享机制,加速向河北、天津具备承接优势的区域聚集,如高端装备制造向唐山曹妃甸集中,新材料产业向邯郸延伸,信息技术服务向天津武清转移。另一方面,产业聚集由简单的物理空间腾挪向价值链深度整合转变。企业迁移后更倾向于与当地原有产业形成配套,或带来新的技术溢出效应,刺激承接地产业转型升级。例如,由北京疏解出的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在沧州形成了专业化的外包服务集群。财税新规为地方政府围绕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提供了明确指引和财政支撑,促进了相关区域招商引资策略更加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强链补链。
五、展望深化方向,构建长效协作发展机制
随着实践深入,完善京津冀财税协作机制仍面临新课题。未来工作重心将围绕:一是动态优化分享细则。探索在特定合作区域内试点延长分享期限、调整分享比例范围或设定差异化政策包的可能,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和产业类型的需求。二是构建绩效评估与动态追踪。建立健全企业迁移对迁出地税收结构优化、迁入地经济增长贡献度的科学评价体系,依据评估结果及时优化政策供给,确保公共财政资源精准有效配置。三是拓展要素市场化协作。推动将财税协同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收益分享、人才跨区域流动服务保障、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补偿等要素协调机制建设深度融合,破除更多制约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隐形壁垒。可以预见,这些创新财税举措将持续为京津冀打造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样板区、培育世界级城市群注入强劲的制度推动力。
一、国家层面出台税收分享框架,打破跨省转移藩篱
针对长期以来制约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的税收利益协调难题,国家财税主管部门于2024年6月正式颁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该办法的核心在于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对符合特定条件、由迁出地区政府主导且迁入地区重点承接的企业迁移项目,其产生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三大主体税种收入,在迁移后的一定年限内(原则上不少于5年),由企业迁入地与迁出地按照50%:50%的比例进行共享。这一设计在制度层面弥合了区域间因财税收益变化可能产生的博弈冲突,为地方政府扫除了引导企业跨行政区域流动的关键顾虑。适用对象聚焦于迁出前三年年均“三税”贡献不低于2000万元、且符合迁入地产业规划导向的优质企业,具体名单需由迁入地与迁出地的省级政府共同核定确认,体现了政策执行的精准性与区域协调性。
二、地方创新实践先行,探索多元化利益共享模式
在国家税收分享原则的指引下,京津冀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展开了更具操作性的创新探索。其中,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与河北省秦皇岛市共建分园的实践尤为瞩目。2023年5月,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作为海淀园在京外的首个分园正式揭牌。经过一年多的高效运作,该分园通过创新的财税合作机制成功吸引和落地了一批高科技项目。两地协商采用了更为灵活务实的“442”税收分配方案:分园企业产生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40%归海淀区政府,40%归秦皇岛市政府,剩余的20%由双方共同投入设立区域产业发展基金。该基金持续用于支持园区内新兴企业的孵化和成长,形成了“税收共享—基金反哺—产业壮大”的可持续循环,让参与共建的多方主体,包括两地政府和入驻企业都能从中受益,成为构建区域间利益共同体的生动范例。
三、配套政策体系协同发力,全面提升迁移企业服务水平
为确保财税激励政策发挥综合效应,京津冀三地正着力构建多维度协同支撑体系。其一,强化产业空间载体保障。除秦皇岛模式外,通州区与河北北三县、天津滨海新区与河北沧州渤海新区等区域间合作园区建设加速推进,在用地指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持续投入,为转移企业创造更优发展环境。其二,深化金融与财政联动机制。地方政府探索将分享税收的一部分定向注入产业引导基金,或联合设立专项补贴、风险补偿资金池,用于降低迁移企业的初期搬迁成本、研发投入或人才引进支出,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转移项目的支持力度。其三,优化政务服务衔接。三地重点推动企业迁移过程中登记注册、资质认证、纳税申报等涉企高频事项的“跨省通办”和标准化服务流程,设立联合服务窗口或线上平台,显著压缩办理时限,提升企业迁移的便利度和满意度。
四、政策红利初显,激发区域产业链重构新动能
创新财税政策的落地实施正在京津冀区域产生积极成效。观察发现,政策导向有效引导了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的产业合理流向。一方面,北京中心城区资源密集型、成本敏感型企业借助分享机制,加速向河北、天津具备承接优势的区域聚集,如高端装备制造向唐山曹妃甸集中,新材料产业向邯郸延伸,信息技术服务向天津武清转移。另一方面,产业聚集由简单的物理空间腾挪向价值链深度整合转变。企业迁移后更倾向于与当地原有产业形成配套,或带来新的技术溢出效应,刺激承接地产业转型升级。例如,由北京疏解出的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在沧州形成了专业化的外包服务集群。财税新规为地方政府围绕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提供了明确指引和财政支撑,促进了相关区域招商引资策略更加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强链补链。
五、展望深化方向,构建长效协作发展机制
随着实践深入,完善京津冀财税协作机制仍面临新课题。未来工作重心将围绕:一是动态优化分享细则。探索在特定合作区域内试点延长分享期限、调整分享比例范围或设定差异化政策包的可能,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和产业类型的需求。二是构建绩效评估与动态追踪。建立健全企业迁移对迁出地税收结构优化、迁入地经济增长贡献度的科学评价体系,依据评估结果及时优化政策供给,确保公共财政资源精准有效配置。三是拓展要素市场化协作。推动将财税协同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收益分享、人才跨区域流动服务保障、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补偿等要素协调机制建设深度融合,破除更多制约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隐形壁垒。可以预见,这些创新财税举措将持续为京津冀打造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样板区、培育世界级城市群注入强劲的制度推动力。
北京海淀区招商项目
更多项目
北京海淀:以政务服务创新赋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2025-08-23
北京协同创新园启建 苏家坨筑巢引凤谋科技转化
2025-08-23
北京海淀多维度筑牢G20峰会期间安保维稳防线
2025-08-23
创业会客厅:中关村招商引资新引擎助力企业腾飞
2025-08-23
PlugPlay入驻中关村 助力北京科创升级
2025-08-23
白洋淀中关村可信精品产业园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2025-08-23
北京协同创新园落地海淀 科技创新要素加速聚集
2025-08-23
中关村AI集群领跑全国,创新资源汇聚首都核心区
2025-08-22
中关村创业大街携手韩国机构拓展全球创业合作版图
2025-08-22
中关村外汇创新举措激发小微科技企业跨境融资活力
2025-08-22
中关村创新创业季盛大启幕 五大板块点亮未来篇章
2025-08-22
中关村引领全国技术市场交易规模突破5620亿元
2025-08-22
北京海淀区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关于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的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2024-06-21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2023-06-21
2023年北京市其他区户籍无房家庭适龄儿童在海淀区接受义务教育材料审核细则
2023-04-27
2023年非北京市户籍适龄儿童少年在海淀区接受义务教育材料审核细则
2023-04-27
北京市海淀区烟草专卖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海淀区烟草制品零售点合理布局规定的通知
2023-03-20
北京海淀区产业园区
-
北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
北京-海淀区
-
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园
北京-海淀区
-
中关村科技园区
北京-海淀区
-
天津市津南区长青科工贸园区
北京-海淀区
-
科大方兴科技孵化器
北京-海淀区
-
上地信息产业基地
北京-海淀区
北京海淀区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北京海淀区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