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华侨华人创业大会高精尖产业论坛在京召开

创新创业
所属地区:北京-海淀区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5日
近日,由北京相关部门联合主办的中关村华侨华人创业大会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华侨与政、产、学、研领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路径。论坛聚焦产业创新与协同发展,相关部门负责人在致辞中阐述了北京培育高精尖产业的政策举措,并发出招商引资邀请,欢迎海内外侨胞把握机遇来京投资创业,助力首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论坛搭建高端交流平台,凝聚产业发展共识
本次论坛作为中关村华侨华人创业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搭建海内外创新资源与首都产业发展需求对接的桥梁。与会代表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产业变革趋势、高精尖产业培育路径、创新生态构建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来自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汽车等领域的企业代表、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及侨界人士,结合自身实践分享了前沿技术应用案例与产业发展思考,为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建言献策。论坛的举办进一步凝聚了政产学研侨协同推进产业创新的共识,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北京高精尖产业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强化发展引导
相关部门负责人在论坛上指出,面对全球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北京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引导高精尖产业发展。其中,《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明确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重点领域,《北京市鼓励发展的高精尖产品目录》聚焦具有技术优势和市场潜力的产品,引导资源向优质领域集中,《北京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则从技术创新、绿色制造、智能化升级等方面为企业改造提供指引。这些政策相互衔接、协同发力,形成了覆盖产业培育、产品升级、技术改造的全链条支持体系,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聚焦产业动能转换,明确创新驱动发展目标
围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部门明确了下一步工作方向。将深入贯彻制造强国战略,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产业布局上,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构建以原创技术为支撑、高精尖产品为牵引、区域合理分工的产业链体系。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力争在重点领域率先实现发展动能转换,形成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四、发挥侨胞资源优势,强化招商引资与合作
相关部门负责人强调,广大华侨华人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拥有丰富的人才、技术和资金资源,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具有独特优势。北京始终重视侨界资源的作用,欢迎海内外侨胞以多种形式参与首都高精尖产业建设。通过设立侨界创新创业基地、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为侨胞来京投资创业提供便利条件。鼓励侨资企业聚焦北京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合作,共同分享首都产业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
五、深化京津冀协同,构建协同创新产业生态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正积极发挥科技创新中心优势,推动三地产业协同发展。通过建立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引导高端制造、研发设计等环节在北京集聚,生产制造、配套服务等在津冀布局,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同时,加强三地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推动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成果、人才等要素跨区域流动,构建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通过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共建产业创新平台等方式,提升区域整体产业竞争力,为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拓展更大空间。
六、强化重点领域布局,培育产业发展新增长极
北京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前沿,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空天科技、新能源智能汽车等领域。在人工智能领域,支持算法创新、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场景拓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在集成电路领域,突破芯片设计、制造及封装测试关键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在生物医药领域,加快创新药研发和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通过集中资源支持重点领域突破,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新增长极,引领首都产业向更高价值链迈进。
七、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为保障高精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北京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在政策支持方面,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激励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在要素保障方面,加强土地、人才、数据等资源供给,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在营商环境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保护知识产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全方位优化环境,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八、推动数字化转型,赋能传统产业升级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北京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通过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广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应用场景,也为首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九、加强国际合作,融入全球产业创新网络
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创新网络,加强与世界主要创新城市和地区的交流合作。通过举办国际科技交流活动、建立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吸引外资研发中心落户等方式,集聚全球创新资源。鼓励本土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技术交流和市场拓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在高精尖产业领域,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推动技术成果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打造开放型产业发展新格局。
十、培育产业人才队伍,夯实创新发展基础
人才是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北京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支持高校、职业院校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实施高端人才引育计划,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来京发展;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解决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通过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产业人才队伍,为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十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创造动力
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创新的重要保障。北京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对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维权服务;加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提高创新成果的经济价值。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环境,激发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热情。
十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构建可持续产业体系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北京始终坚持绿色低碳理念,推动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通过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支持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通过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为首都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十三、发挥园区载体作用,打造产业集聚高地
各类产业园区是高精尖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北京加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优化产业布局。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吸引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和创新服务机构向园区集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园区内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十四、完善金融支持体系,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针对高精尖产业发展中的融资需求,北京构建了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发符合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资本市场,支持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高精尖产业领域。通过完善金融支持体系,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十五、加强监测评估,提升政策实施效能
为确保高精尖产业政策有效落实,北京建立了政策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分析,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和存在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企业座谈、实地调研等方式,广泛听取企业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不断优化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科学评估产业发展水平和政策实施成效,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加强监测评估,提升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推动高精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十六、展望未来发展,共创首都产业新辉煌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北京在发展高精尖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包括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完善的政策体系、优越的营商环境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和海内外创新资源的持续集聚,首都高精尖产业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未来,北京将继续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深化改革开放,优化产业生态,吸引更多海内外人才和企业参与产业建设,共同推动首都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北京海淀区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北京海淀区产业园区

北京海淀区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北京海淀区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免费获取园区招商政策汇编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