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
政策
发布部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08日
政策文号:海政发〔2021〕15号
有效性:有效
各镇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区内各市属公园、林场: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北京市海淀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特此通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2021年6月26日北京市海淀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前言森林城市建设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创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方向。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2019年,森林城市建设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城市建设,要求全市具备条件的区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要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为首都更好履行“四个服务”职责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海淀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区、全国卫生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在这片美丽而富有魅力的土地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山水风光与城市景观交相辉映。早在40005000年前,海淀区辖域内已经有居民点。千百年来,勤劳的海淀区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存有大量名胜古迹,可谓“集天下胜景于一地,汇古建绝艺于京华”。海淀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浓厚的文化氛围、密集的高素质人才、发达的现代科技产业、田园式的生态环境,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富魅力、最具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地区之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森林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着眼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市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和海淀区打造高颜值生态环境的目标,为海淀区全面建成古今辉映、国际一流、人民满意的科学智慧之城、创新引领之城、人文活力之城、生态优美之城、和谐宜居之城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海淀区委区政府适时作出了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为科学有序地推进全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海淀区组织编制了《北京市海淀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全面分析海淀区建设基础和绿化潜力,从营建稳定森林网络体系、构建完善森林健康体系、建设惠民生态服务体系、繁荣多彩生态文化体系四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海淀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任务,并明确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以期将海淀区最终建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景交融、蓝绿交织的高品质国家森林城市,为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和北京市建成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作出重要贡献。1.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1.1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背景1.1.1国家层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04年,我国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逐步深入推广。党的十八大以来,森林城市建设逐步上升为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实践,对新时期林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013年印发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大城市林业建设力度,深入开展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活动,为森林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2015年,国务院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批准列为政府内部审批事项。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搞好城市内、城市周边和城市间的绿化,为森林城市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全国森林城市建设进入了加快发展、科学推进的新阶段。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完成修订,森林城市建设被写入法律,为我国进一步推动国土绿化提供了法制保障。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开展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194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9个省份开展了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活动,11个省份开展了森林城市群建设,形成了跨区域、覆盖城乡的建设体系。我国已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城市建设之路,成效令人瞩目。森林城市建设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大规模推进城乡绿化美化、改善城市宜居环境和增进居民生态福祉的重要途径,成为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和系统观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力抓手。1.1.2京津冀区域层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京津冀地区因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前缘的生态过渡区,生态极为脆弱;因长期的过度开发、地下水超采,生态空间严重不足,生态承载力已临近或超过阈值;大气污染、土地退化、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凸显。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要坚持生态优先为前提,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生态安全格局。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从广大市民需要出发。要广泛应用世界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标准、材料、工艺,建成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国家《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建设京津冀生态协同圈,打造京津保核心区并辐射到太行山、燕山和渤海湾的大都市型生态协同发展区,增强城市群生态承载力,京津冀区域将建成国家级森林城市群。海淀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节点,是京津冀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应当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市有关部署,加快森林城市建设,促进京津冀生态协同圈和京津冀国家森林城市群的建成。1.1.3北京市层面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首都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扩展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推动京津冀生态建设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工作时,作出“要多搞林业、成片建设森林、恢复湿地;疏解腾退出来的空间,要适当留白增绿、见缝插绿”等重要指示。2016年,北京市全面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2017年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北京森林城市发展规划、建设内容、实施路径、阶段目标等提出明确指示。2018年5月7日,北京市召开了全市建设国家森林城市推进会,极大推动了全市“森林城市建设”活动的开展。2018年10月20日,在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强调“全面推进生态涵养区各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随后北京市组织编制发布了《北京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35年)》,提出了在2023年前确保除东城、西城外的14个区全部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的目标。截至2020年底,已有平谷区、延庆区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其他12个区均先后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活动,在全市掀起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热潮”,为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定位、推动国土绿化事业与京津冀生态建设协同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1.1.4海淀区层面长期以来,海淀区扎实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以三山五园地区、北部绿心、大西山绿色生态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为重点,大力实施平原地区造林、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城市森林公园等园林绿化重点项目,努力构建“西山画屏、绿廊贯穿、两心为核、绿链织园”的城市绿色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海淀区于2010年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荣誉称号,2015年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区。近年来,海淀区更是发挥智慧高地和旅游胜地的优势,在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方面不断作出创新尝试和精品样板,为首都绿化事业做出突出贡献。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宜居宜业城区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战略要求,海淀区创造性提出在“十四五”期间着力建设生态、景观、服务、科技、文化、安全的高质量“六个园林”和高品质国家森林城市,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海淀区于2020年4月正式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申请;同年6月9日,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函复同意,正式开启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新篇章。1.2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意义一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海淀区“两新两高”战略的新动力。森林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有效抓手。海淀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头羊、首都“四个中心”功能集中承载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者、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验田”、“两区”“三平台”建设示范标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行区的责任使命,要求具备更稳定的生态承载能力、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海淀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森林城市建设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积极探索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与区域创新和跨越式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将对海淀区优化创新创业的服务环境,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宜居宜业城区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更充分的绿色保障,也将助力北京市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更有助于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海淀经验将为其他大城市的森林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在全国森林城市建设中体现海淀特色。二是实现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助力建设京津冀国家森林城市群的新需要。海淀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方面一直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京津冀森林城市群建设的重要节点,也将为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蓄力。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海淀区内将建设大尺度森林、大面积湿地、大型绿地和休闲场所,完善城市绿道、生态文化传播等生态服务设施网络,大幅提升京张绿廊区域的绿化质量和承载力,继续构建分布均衡、连续稳定、类型多样、功能完善的山水林田生态格局,将有力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稳定。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标志着北京市全域“森林城市建设”目标实现,也将为实现建成京津冀森林城市群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打造城市高颜值生态环境,加快构建公园里的世界级创新城区的新要求。海淀区拥有明显的生态优势,完整的山水格局,丰富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北京市最能体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地方。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将进一步保护和修复海淀的生态本底,打造连片成规模、连通成体系的高品质绿色空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全域生态治理,实现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生态治理“三管齐下”,刷新城市生态颜值;将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强三山五园、中关村科学城、马上清(青)西等重点功能区规划建设,稳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实现以科技提升生态品质,突出生态景观特色,恢复重要文化景观,形成生态文化交织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空间网络,契合新型城市形态构建的新要求,建设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宜居“美丽海淀”,构建公园里的世界级创新城区。四是服务保障中央政务功能,展现海淀特色园林文化和人文气质的新内容。海淀区是服务保障中央政务功能的重要地区,也是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典范区,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文化景观风貌体系是海淀特色园林文化和人文气质的最充分展现。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可以更好地挖掘和统筹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山水空间格局,围绕园林文化传承发展并统筹科技资源要素,实现长安街、钓鱼台等国家行政和军事管理等政务空间的景观提升和功能提升,实现绿色空间与科技创新的功能耦合和空间互动,既为中央领导机关提供优质服务,也充分展现海淀独特的文化气质,构建特色人文活力型城市形态。五是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全面探索社会绿色福祉和生态服务的新途径。森林城市建设始终坚持绿化为民、绿化惠民理念,海淀区居民具有高科技高素质人才、青年人才和国际人才聚集的特点,也存在绿地分布不均衡,不能满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职住需求等问题。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开展全龄化公园改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标对表“五性”需求,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绿色空间的美好期待,强化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特色服务,推进森林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大力拓展可进入、可使用的生态休闲空间,让百姓生活融入自然,享受更优质的生态服务,构建具有海淀特色的生态服务体系,有效提升城乡居民的绿色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努力建设更有温度的“幸福海淀”。助力海淀区建设最具创新活力特色的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示范区,吸引更多高端创新人才集聚。让城乡居民在享受增加绿量的同时,也让森林城市建设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平台。2.项目区概况2.1自然条件2.1.1地理位置海淀区是北京市中心城区,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东与西城区、朝阳区相邻,南与丰台区毗连,西与石景山、门头沟区交界,北与昌平区接壤,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9°53′40°09′,东经116°03′116°23′之间,区域面积430.77km²。2.1.2地形地貌海淀区地处华北平原北部边缘与太行山余脉交汇地带,系古代永定河冲积的一部分。全区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为苏家坨镇的阳台山,海拔1278m;最低处为清河街道东的黑泉村,海拔35m左右。海淀境内兼有山地和平原,西部为海拔100m以上的山地,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5%左右;东部和南部为海拔50m左右的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5%左右。海淀区山区分布于区境西部,西部山区统称西山,属太行山余脉,有大小山峰67座,其中海拔600m以上的18座,整个山势呈南北走向,仅黄道岭向东延伸至百望山,呈东西走向。百望山将海淀区分为两部分,习惯上以此山为界,山之南称为山前,山之北称为山后。温泉、冷泉、韩家川以南及香山一带,山势低缓,属低山丘陵。平原残丘有玉泉山、万寿山、田村山等。海淀区平原属华北平原北部边缘,山前平原区由永定河洪冲积扇和清河洪冲积扇组成,山后平原区主要由南沙河数个冲洪积扇和南口冲洪积扇共同构成。2.1.3气候特征海淀区气候属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盛行西北风,夏季高温多雨,盛行东南风。年均气温12.5℃,1月份平均气温4.4℃,极端最低气温为21.7℃,7月份平均气温为25.8℃,最高气温为41.6℃。年日照数2662小时,无霜期211天。年平均降水量628.9mm,集中于夏季的68月,降水量为465.1mm,占全年降水的70%;冬季12月到次年2月份降水量最少,仅占1%。2.1.4河流水系海淀区属海河流域,区内河湖水系发达,水面面积6.7km²,在北京中心城区居第一位。海淀区历史上湖、泉众多,河流交错,是金中都、元大都重要地表水源地。至明清,玉泉水系成为北京城唯一的地表水源地,南长河则是向京城输水的重要通道。建国后,开挖永定河引水渠和京密引水渠,把官厅、密云两大水库的水引入玉渊潭和昆明湖。区内现状河流主要有清河、南沙河、北沙河等9条较大防洪排水河道,总长度70km,还有周家巷沟、宏丰渠、前章村沟等60余条中小排水沟以及京密引水渠和永定河引水渠等2条输水渠。区内主要湖泊包括昆明湖、玉渊潭湖、福海、紫竹院湖、八一湖等5处,水面面积402hm²。有上庄水库、五七水库2个较大水库,还有南水北调团城湖调蓄工程、西郊雨洪调蓄工程等水面。2.1.5土壤条件海淀区受地质、气候、地形诸因素影响,土壤具多样性。山地垂直带明显,棕壤及地带性褐土交错分布,山地土壤自高到低分山地棕壤、淋溶褐土、普通褐土、潮褐土、褐潮土、潮土等类。山后倾斜平原广泛分布潮土。山前平原褐土与洼地水稻土相连。2.2社会经济条件2.2.1历史沿革海淀区因区政府驻地海淀镇而得名。早在4000—5000年前,海淀辖域内已经有居民点。古代,现海淀镇附近是一片浅湖区,当地人称之为“海淀”。在湖边逐渐形成居民聚落,亦以“海淀”命名。“海淀”在历史文献中亦称为“海甸”、“海店”,史料记载最早见于元初王恽所撰《中堂事记》。海淀经历了数千年王朝更替,先后属燕国、上谷郡、广阳郡、燕郡、幽州、涿郡、带州、南京道、燕京、中都路、大都路、北平府、顺天府、京师地区、北平市等管辖。1952年9月,海淀区正式命名,1963年1月形成现辖区域。2.2.2行政区划和人口(1)行政区划。海淀区现辖22个街道办事处和7个镇(见表21),579个居委会,84个村委会(未来仅保留24个村庄,其他已经拆迁腾退或列入计划)。(2)人口。2019年年末,全区常住人口323.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1万人。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123.7万人,占比38.21%;乡村人口3.4万人,占比1.05%。海淀区常住人口密度为7515人/km²,远高于北京市常住人口密度1312人/km²,在北京市中心城区中高于石景山区和丰台区。29个街镇中,20个街道的常住人口密度高于全区平均密度,中心城地区与北部地区差异显著。(3)民族。全区有56个民族,是北京市民族成分最多的地区。表21海淀区分街镇常住人口统计表单位:万人、km²、人/km²序号街镇名称常住人口辖区面积常住人口密度海淀区总计323.7430.7775141北太平庄街道18.345.05363172中关村街道17.775.42327863万寿路街道19.826.71298054学院路街道22.228.42263905北下关街道15.295.97256116花园路街道16.146.33254987紫竹院街道14.615.91247218燕园街道4.071.68242269海淀街道16.086.792368210甘家口街道14.716.462277111羊坊店街道14.626.612191912八里庄街道11.296.141838813曙光街道9.035.461653814清华园街道5.353.351597015清河街道14.889.411581316西三旗街道12.198.961360517永定路街道4.753.751266718上地街道11.769.481240519田村路街道9.328.871050720马连洼街道9.3410.7872921东升镇5.638.39671022青龙桥街道10.2918.67551223四季青镇12.9640.07323424西北旺镇13.1150.05261925海淀镇0.974.96195626香山街道3.7720.23186427温泉镇4.4532.73136028上庄镇4.9739.26126629苏家坨镇5.9684.857022.2.3经济发展概况海淀区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势头。2019年海淀区生产总值79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2.4%,居全市首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亿元,下降1.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07.2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217.2亿元,增长7.1%。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0.02:8.92:91.06。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万元。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4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33元,比上年增长8.4%。全年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6630元,比上年增长7%2.2.4交通条件(1)铁路。区内有京张高铁(17km)、京石客专线(2.5km)、大台铁路(16.7km)、西北环线铁路(16.2km)等铁路过境,铁路总里程52.4km。(2)市政道路。海淀区路网发达,2019年底全区道路里程共计1801.96km,包括高速路31.19km,城市快速路127km,城市主干路296.39km,城市次干路469.38km,城市支路877.99km。道路路网密度为4.18km/km²。(3)航空。海淀区境内有西郊机场,为军用机场。航空主要依托距离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距离海淀区分别为38km和65km。2.3自然资源2.3.1土地资源海淀区土地总面积430.77km²,其中耕地1047.77hm²,占总面积的2.43%;园地1977.09hm²,占4.58%;林地15249.16hm²,占35.36%;草地88.29hm²,占0.20%;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9809.77hm²,占45.93%;交通运输用地2967.26hm²,占6.88%;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302.55hm²,占3.02%;其他土地687.36hm²,占1.59%。全区共有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67hm²,主要分布在上庄镇、西北旺镇、温泉镇和苏家坨镇。2.3.2水资源(1)地表水资源:海淀区水资源总量15342万立方米。京密引水渠和永定河引水渠通水后,每年向海淀区供水0.60.8亿立方米,最多年供水达1亿立方米。(2)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占海淀区多年平均用水量的80%。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按贫富可分为三个水文地质单元:四季青地区为富水区,面积约130km²;清河地区为次富水区,面积100km²;山后地区为贫水区,面积130km²。2.3.3湿地资源根据北京市2018年海淀区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海淀区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三大湿地类共7个湿地型,总面积为1417.43hm²,共计532块小班,湿地保护率为34.55%。其中,以湿地类人工湿地为主,占比为55.14%,湿地型以库塘和永久性湖泊为主,分别占25.88%和25.11%。总体而言,整个海淀区呈现出湿地类、型种类较少的特点,以永久性河流、库塘等开敞水面为主,缺少沼泽湿地。海淀区湿地类型和面积统计见表22。海淀区的湿地在分布上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1)山区、半山区主要分布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以及小型库塘湿地,而平原主要分布库塘湿地、水产养殖场、稻田以及永久性湖泊、运河和输水河等;(2)北部多河流湿地,南部多库塘湿地,地表水汇集由北部、西北部山区汇集到平原区南部几个大型库塘中,比如颐和园、圆明园、玉渊潭公园等。表22海淀区湿地类型统计表单位:hm²湿地类湿地型名称面积占比名称面积占比河流湿地280.6019.75%永久性河流269.2418.95%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11.360.80%湖泊湿地356.7425.11%永久性湖泊356.7425.11%人工湿地783.3255.14%运河、输水河266.4818.76%稻田/其他农田97.646.87%库塘367.6825.88%水产养殖场51.523.63%合计1420.66100.00%合计1420.66100.00%2.3.4动植物资源(1)植物资源海淀区共有野生植物3门2纲111科614种。其中蕨类植物9科20种,裸子植物2科2种,被子植物100科592种,包括双子叶植物81科426种,单子叶植物19科166种。海淀区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自然植被为温带山地落叶林,但因开发历史悠久、人为活动频繁,天然植被几乎不复存在。因海拔、土壤和地形等差异,区内植被具备一定垂直性分布规律。海拔800米以上生长着黄刺玫等野生植物,覆盖率达60—70%;海拔300—800米主要为油松、山杨等人工栽培的林木,覆盖率达30—40%;丘陵区域多为人工栽培的苹果、梨、杏等果树和油松、侧柏等;平原地带主要是农田,以蔬菜、水稻、小麦为主,此外还种植有杨、柳、槐、榆等。(2)动物资源海淀区是北京市野生动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区内完整的山水林田格局,给野生动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境,大面积的湿地和多形式的森林廊道给野生动物迁徙过境提供了良好的避难所。其中,百望山是北京猛禽迁徙的重要通道,每年的3月6月、9月11月,可以观测到约40种迁徙过境北京的猛禽,包括鹰、隼、鵟、雕、鸢、鹞、鹗、鹫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玉渊潭公园、圆明园、颐和园、紫竹院公园和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水鸟和林鸟的乐园,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已观测到鸟类17目49科220种,其中湿地鸟类87种;此外,北京植物园樱桃沟是北京著名的萤火虫栖息地。据不完全统计,海淀区内有野猪、猪獾、狗獾、黄鼬、刺猬、岩松鼠、花鼠、蝙蝠等十余种哺乳动物,鸳鸯、普通秋沙鸭、家燕、绿头鸭、白鹭、夜鹭、珠颈斑鸠、乌鸦、啄木鸟、普通翠鸟、沼泽山雀、黑水鸡、凤头鸊鷉等鸟类470种,无蹼壁虎、花背蟾蜍等两栖爬行动物10种。2.3.5旅游资源海淀区历史悠久,人文兴盛,名胜古迹众多,现代工程发达,有“神皋佳丽”、“都下宝地”的美誉,全区共有旅游资源7主类、20亚类、46个基本类型,有A级以上景区18家,不可移动文物316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07处、文物普查登记项目167处。海淀境内拥有万寿山、香山、玉泉山、颐和园、圆明园等“三山五园”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以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为代表的郊野(湿地)公园,以碧云寺、卧佛寺、大觉寺等为代表的宗教场所,以中央电视塔、军事博物馆、北京海洋馆等为代表的现代工程,以北京植物园、玉渊潭公园、海淀公园等为代表的城市公园,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院校为代表的高等学府,极具旅游吸引力。近年来,海淀区以京密引水渠风景廊道为带,统筹全域资源打造“三山五园”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西山历史文化旅游区、北部稻香湖生态旅游区、都市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区、中关村科教旅游体验区五大旅游功能区;推进海淀区旅游产品品质升级,打造“皇家盛典”“游学硅谷”“都市风情”“健康生活”“有机田园”“民俗风貌”“冰雪运动”七大产品系列,丰富游客旅游体验,提升海淀区整体旅游吸引力。2019年,海淀区全年接待游客5952.8万人次,旅游营业总收入95864.7万元。2.4生态环境状况2.4.1空气环境质量2019年,全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四项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值同比均明显下降,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40μg/m³,同比下降20%,较2013年累计降幅达59.2%,全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4μg/m³、38μg/m³和66μg/m³,同比分别下降20%、12%和12%,其中NO2和PM2.5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SO2年均浓度稳定达标并持续保持个位数。2019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1天,占比为71.5%,同比增长近8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6天,比2018年减少12天(见表23)。海淀区2013年—2019年历年主要污染物与空气质量级别天数见图21、22。表23海淀区大气污染物年均浓度情况表单位:μg/m³年份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2019年43866402018年5437550同比变化率20%12%12%20%较2013年变化率85.30%39.70%42.60%59.20%数据来源:2019年海淀区生态环境公报图21海淀区2013—2019年四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变化情况数据来源:2019年海淀区生态环境公报图22海淀区2013—2019年空气质量各级别天数分布数据来源:2019年海淀区生态环境公报2.4.2水环境2019年,全区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5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北京市考核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区监测河流10条,京密引水渠、昆玉河、清河上段、清河下段、土城沟、万泉河、长河、永定河引水渠上段等9条河流水质均达到水体功能水质标准,达标河流长度占监测总长度的93.5%,与上2018年相比,达标河流长度增加33%;;南沙河未能达到水体功能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指标为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具体见表24。全区监测湖泊6个,水域面积427万平方米,其中团城湖、昆明湖、八一湖、玉渊潭湖4个湖泊水质达标,达标面积占监测水域面积的64.4%;圆明园湖和紫竹院湖水质未能达到水体功能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指标分别为生化需氧量和总磷,具体见表25。表24海淀区2019年河流水质评价结果河流名称水体功能类别现状水质类别达标状况京密引水渠Ⅱ类Ⅱ类达标昆玉河Ⅲ类Ⅱ类达标清河上段Ⅳ类Ⅱ类达标清河下段Ⅴ类Ⅳ类达标土城沟Ⅳ类Ⅱ类达标万泉河Ⅳ类Ⅲ类达标长河Ⅲ类Ⅱ类达标永定引水渠上段Ⅲ类Ⅲ类达标南沙河Ⅳ类Ⅴ类未达标数据来源:2019年海淀区生态环境公报表25海淀区2019年湖泊水质评价结果湖泊名称水体功能类别现状水质类别达标状况营养状态团城湖Ⅱ类Ⅱ类达标中营养昆明湖Ⅲ类Ⅲ类达标中营养八一湖Ⅲ类Ⅲ类达标轻度富营养玉渊潭湖Ⅲ类Ⅲ类达标轻度富营养圆明园湖Ⅲ类Ⅳ类未达标轻度富营养紫竹院湖Ⅲ类Ⅴ类未达标轻度富营养数据来源:2019年海淀区生态环境公报2.4.3土壤环境2019年,全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两个土壤市控监测点位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389和0.391,土壤环境等级为清洁(安全)级别,污染风险总体较小。2.4.4声环境2019年,海淀区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Ⅰ类区(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区域)昼间噪声年均值56.4dB(A),与上年相比下降1.1dB(A),夜间噪声年均值45.5dB(A),与上年相比下降1.1dB(A)。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较好,136个网格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2.7dB(A),同比下降0.1dB(A),其中达标网格数112个,达标率为82.3%。建成区道路交通噪声环境总体稳定,建成区交通噪声监测路段60条,昼间平均值为70.6dB(A)。2.4.5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按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评价,全区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良”,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59.1,比上年提高4%,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2.5特色文化2.5.1皇家园林文化海淀区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及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是北京“西山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得益于西山前的秀美山水,许多王臣贵族相继在这里建设了园林离宫。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代的经营,在海淀留下了“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和风景名胜。三山五园是皇家园林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礼制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和宗教文化的集中展示,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中国园林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世界建筑史、园林史和城市发展史上,也有深远影响,被誉为“世界最早认知中国造园艺术的窗口”,也是北京城市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文化景区,更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典范,是一部以园林艺术形态为表现载体的活史书,是整个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文化空间结构的内核,也是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文化核心。2.5.2古树名木文化海淀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古树名木众多,辖区内共有各类古树15024株,其中区园林绿化局登记在册的古树有3936棵,包括一级古树356棵,二级古树3580棵,数量为北京市各区最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有北京“古玉兰之最”美誉的大觉寺白玉兰,获评“北京十大古树之北京油松之王”的凤凰岭车耳营关帝庙千年古油松,万寿寺600年古银杏等。古树名木源于自然,历经沧桑,目睹了社会的变迁,是海淀区的宝贵财富。此外,海淀区还有46株名木。古树名木多位于宗教场所、历史遗迹及名人故居附近,如大觉寺、龙泉寺、曹雪芹故居、纳兰性德故居等地均有古树名木保存,故宗教文化、名人文化、古树名木文化相融相汇,形成更为深厚的人文传承。2.5.3大运河文化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海淀区是大运河文化带的经过地,大运河海淀段囊括了白浮泉至瓮山泊(今京密引水渠)和长河段,沿线聚集了黑龙潭及龙王庙等运河遗迹以及万寿寺等码头遗迹,无论是大运河漕运留下的水道、码头、漕船、仓场、闸坝、官署、城镇、祠庙还是各类地名,都为追寻海淀区的水脉和历史文脉留下了重要线索,都是运河文化的鲜活体现。2.5.4红色文化海淀区有丰富的红色基因。百年前,熊希龄先生筹建的香山慈幼院是近代中国慈善教育事业的重要篇章。85年前,清华燕京等爱国学子点燃了“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70年前,毛泽东同志率中共中央进驻香山,由此让香山这座拥有近900年历史的古老园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双清别墅是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第一站,曾是中共中央的指挥中心,见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程。如今,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包含香山革命旧址和香山革命纪念馆两个部分。其中,香山革命旧址位于香山公园内,由双清别墅、来青轩等中共中央在香山的8处革命旧址组成。纪念馆展览了大量珍贵翔实的历史照片、历史文物、档案及视频,向后人传播着香山革命历程与先辈精神。此外,区内还有三一八烈士墓、李大钊陵园、军事博物馆等北京市重要的红色节点,以“五四精神”“香山精神”为特色的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同构成了海淀区的红色文化传承体系。2.5.5高等教育文化海淀是北京的教育高地,也是北京的科技创新高地。“教育是海淀的命根子”,海淀有北京最好的教育资源,高校院所云集,是中国乃至全球高智力知识最密集区域之一。海淀区立足科技文化资源优势,传承和弘扬海淀创新文化,对标世界一流基础教育,建设具有海淀特色的教育强区,一直领跑全国。在这里,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中关村科技精神文化,汇聚了建国初期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风骨与家国情怀;科学家们开创了中国的科学事业并不断创新发展;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不断成长走向社会;在这里,无数科技研究成果从萌芽到应用,为世界发展带去新的动力。2.5.6中关村科创文化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是中关村“天然基因”和“动力之源”,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创新创业活力。中关村在自主创新成果产出和通过技术输出支撑其他地区的发展上,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大批原始创新成果在这里不断产出。中关村贡献的不是几个产品,而是把创新做成看得见的核心技术、管理模式、商业模式,是可以在全国开花结果的“知识产品”。中关村不是行政划定的一个园区,更不是几个产业项目,而是一种环境、一种文化、一个品牌,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让中关村成为创新创业者的聚集地。中关村还有首都创新大联盟等一批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这些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创新型孵化器为代表的新型社会组织不但是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组织者,更加入到中关村创新创业环境营造者的行列,成为政府服务企业的合作者,不断丰富着中关村创新文化的内涵,也让创新的氛围贯穿海淀的方方面面。3.森林城市建设基础分析3.1森林资源特征分析3.1.1林地资源(1)总体情况根据2020年海淀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更新数据,海淀区全区林业用地面积17204.78hm²,占国土总面积的39.94%。其中有林地13494.72hm²,占林地面积的78.44%;灌木林面积2589.24hm²,占林地面积的15.05%;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87.79hm²,占林地面积的1.09%;苗圃地面积545.49hm²,占林地面积的3.17%。疏林地面积178.5hm²,占林地面积的1.04%;其他宜林地面积209.04hm²,占林地面积的1.22%(见表31)。表31海淀区各类林地面积一览表单位:hm²,%地类面积占林地比例占国土面积比例乔木林13494.7278.4431.33经济灌木林1917.2511.144.45一般灌木林671.993.911.56未成林造林地187.791.090.44疏林地178.501.040.41苗圃地545.493.171.27其他宜林地209.041.220.49林地合计17204.78100.0039.94(2)空间分布海淀区的林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北部平原造林区域,以及主要公路和河流沿线,其中苏家坨镇的林地面积最大,为4993.47hm²。海淀区内林地空间分布见图31。图31海淀区各类林地空间分布图3.1.2林种结构按森林类别,海淀区有公益林14480.47hm²,其中重点公益林3275.69hm²;商品林1980.08hm²,均为一般商品林。按林种用途,公益林中有防护林面积2598.10hm²,以水土保持林为主;特殊用途林面积11882.37hm²,以环境保护林和风景林为主。商品林中有用材林6.52hm²,经济林1973.57hm²。具体林种结构见表32。表32海淀区森林类别与林种结构统计表单位:hm²森林类别林种面积公益林防护林水土保持林2213.90防风固沙林14.84护岸林117.78护路林251.58特殊用途林国防林5.52环境保护林6383.63风景林5256.95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236.27商品林用材林速生丰产用材林6.52经济林果树1973.57合计16460.563.1.3乔木林特征(1)林龄组成按龄组分,海淀区共有幼龄林6115.29hm²,占乔木林总面积的44.76%;中龄林2851.19hm²,占20.87%;近熟林1856.77hm²,占13.59%;成熟林2383.40hm²,占17.45%;过熟林454.62hm²,占3.33%。海淀区乔木林以中幼林为主,占乔木林总面积的65.63%,主要为近年来全区大力实施百万亩造林工程,新造林木较多,形成了较大面积的中幼林。因此,森林城市建设期间,需加强中幼林抚育,提高林分质量,构建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2)林分起源按起源分,海淀区内的乔木林属于天然起源的有6997.55hm²,占乔木林总面积的53.25%,人工起源的有6142.16hm²,占乔木林总面积的46.75%。(3)优势树种按优势树种分,海淀区乔木林中,面积最大为侧柏林,面积3351.10hm2,其余面积在1000hm²以上的有油松、刺槐、毛白杨、柳树、国槐等,面积分别为1577.31hm²、1233.57hm²、1064.02hm²、1278.88hm²和1964.94hm²。3.1.4林木蓄积海淀区2020年全区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25.50万m³,其中乔木林蓄积量81.13万m³,单位面积平均蓄积量(72.94m³/
北京海淀区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关于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的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2024-06-21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2023-06-21
2023年北京市其他区户籍无房家庭适龄儿童在海淀区接受义务教育材料审核细则
2023-04-27
2023年非北京市户籍适龄儿童少年在海淀区接受义务教育材料审核细则
2023-04-27
北京市海淀区烟草专卖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海淀区烟草制品零售点合理布局规定的通知
2023-03-20
北京海淀区产业园区
-
北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
北京-海淀区
-
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园
北京-海淀区
-
中关村科技园区
北京-海淀区
-
天津市津南区长青科工贸园区
北京-海淀区
-
科大方兴科技孵化器
北京-海淀区
-
上地信息产业基地
北京-海淀区
北京海淀区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北京海淀区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