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企业优惠政策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淀区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的通知

政策
发布部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22日 政策文号:海政发〔2022〕15号 有效性:有效
各镇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海淀区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特此通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2022年12月18日海淀区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为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气象保障服务海淀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京政发〔2022〕24号)部署要求,结合海淀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对北京重要讲话和对中关村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紧紧围绕海淀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宜居宜业城区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发展目标,持续提高精细化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推进高水平智慧气象成果应用,加快推进全国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区先行试点工作,更好发挥气象在筑牢防灾减灾防线、提高城市治理效能、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优化人民服务供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海淀当好首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提供更加坚实的气象保障服务。(二)基本原则以“两个至上”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坚守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底线;对标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高质量气象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精准预报预警能力,提供数字化、智能化、人性化服务产品,以高质量气象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发挥区域科技创新优势,在人工智能监测、模型算法预报、大数据服务产品应用等领域,加强与驻区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等的科研合作,以自主开发智能化、信息化产品,提升精细化、数字化服务为发展方向,全面提升气象核心业务能力。以开放合作为牵引。深化行业内外广泛合作机制,统筹运用国家、市、区三级资源优势,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坚持开放合作共享理念,打通部门、不同主体间的信息技术壁垒,搭建融通互利的发展平台,争取新业务新技术先行先试先落地,营造开放合作的高质量发展环境。以协同联动为载体。紧紧围绕海淀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宜居宜业城区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进一步深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协同联动机制,持续推动气象协同发展,以城市大脑为平台,不断强化部门、街镇的高效联动和数据信息的深度融合,提升智慧城市治理效能。(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智能精密监测、精准预报预警、个性化多元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街区精细化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部门合作、市区联动更加紧密,部门共享数据、气象研发成果、企业信息技术等融为一体,本地化应用场景得到极大丰富;以气象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特点的“气象大脑”全面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并不断赋能增效,建成智慧气象地方服务示范区。市、区对气象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双重领导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优势进一步发挥,气象服务保障海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到2035年,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和支撑海淀高质量发展,气象信息产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智慧气象业务能力、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工作内容(一)提高政治站位,融入首都发展大局,提升气象服务保障“四个中心”建设能力1.全力提升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将气象工作纳入重大活动常态化服务保障机制,深度融入重大活动运行指挥体系,实现全流程气象风险预测和评估,开展定时、定点、定量气象预报预警和关键区域微尺度专项服务。(责任单位:区气象局、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区应急管理局、区财政局等部门,相关街镇)2.加强国际交往中心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紧紧围绕国家总体外交大局,按照市、区相关决策部署要求,全力做好各类外交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主动将气象工作融入“两区”“三平台”建设,积极承担中关村论坛等重要活动保障服务,助力国际会议和国际文化旅游活动开展。(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政府办(外事办、港澳办)、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区商务局、区金融办、区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门,相关街镇)3.提高人工影响天气能力。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要求,提升监测、作业、指挥等人工影响天气基础业务能力。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防灾减灾救灾、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重大活动保障、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重点领域服务保障,并及时评估服务保障效果。(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委编办、区发展改革委、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公安海淀分局、区生态环境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海淀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应急管理局、区财政局等部门,四季青镇、苏家坨镇、香山街道)(二)提高气象核心能力,筑牢防灾减灾防线,守护生命安全4.强化监测精密,建设泛在感知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融合“传统+智能”监测手段,统筹利用气象、水文等监测数据,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领域中的应用,提高对暴雨、降雪和冰雹等高影响天气的智能识别能力,构建覆盖29个街镇、关键区域和重点位置的加密智能综合气象监测体系,实现对突发强降水等主要气象灾害的气象监测精度达到2公里,大幅提升区域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水务局、区城管指挥中心、区应急管理局、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区财政局等部门,各街镇)5.强化精准预报,建设试点社区的精细化预报体系。开展本地预报客观算法和覆盖街镇的格点化短临天气预报服务技术方法研发,实现29个街镇精细化预报服务及试点街镇精细至社区层面的预报服务,产品布设至“城市大脑”指挥平台。依托市“百米级、分钟级”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系统,结合智慧小区和智能社区建设,选取1—2个社区,开展智能化防灾减灾示范点建设。(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城管指挥中心、公安海淀分局、区应急管理局、区民政局等部门,各街镇)6.加强防灾减灾组织管理,建设气象灾害时空一张图。全面落实《北京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加强基层气象灾害预防、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安全社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和网格化管理体系,提升突发极端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基于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结合地域特征,实现气象和规划自然资源、水务、房管、环保、园林等部门防灾减灾信息数据共享融合,摸清全区气象灾害风险底数,客观评估全区气象灾害风险水平,打造信息化、立体化的气象灾害时空一张图。(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海淀分局、区水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房管局、区园林绿化局、区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各街镇)7.完善防雷监管体系,加强防雷安全管理。依法履行防雷监管职责,落实防雷安全监管工作经费,将防雷安全工作纳入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对街镇考核范畴。加强部门合作,落实建设工程防雷安全监管责任,确保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的防雷装置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提升监管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加强“互联网+监管”应用,加大气象法治宣传力度,不断深化社会公众对气象灾害防御、防雷安全、升放气球安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信息发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海淀分局、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区科协、区住房城乡建设委、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应急局、区司法局等部门,各街镇)(三)面向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提供高品质多元精细服务8.围绕“三山五园”和海淀文旅产业特色,结合樱花、红叶、银杏等主要观赏花卉花期影响要素,研发花期指数预报,服务产品融合时空一张图,提升服务产品可视化、智能化水平。气象与文旅、园林、交通等部门联动引导公众科学规划赏景路线,打造具有海淀特色的多元服务气象地图。(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园林绿化局、海淀交通支队、区城管指挥中心等部门,相关街镇)9.聚焦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目标,以“精细服务助力擦亮海淀教育‘金名片’”为特色服务重点发展方向,针对高质量中小学示范学校特色,用好市、区两级科普资源优势,提升校园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打造2—3个精细气象服务示范学校。(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教委、区科协、海淀交通支队等部门,相关街镇)10.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气候监测评估,助力生态修复。深化气象与环保、水务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强数据共享,合力做好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和降水预测预报,助力大气和水环境污染治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开展气候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开展二氧化碳监测评估试点,助力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实现。(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生态环境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海淀分局、区水务局、区园林绿化局等部门)11.服务乡村振兴。加强气象与农业农村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全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做好农时农事气象服务,开展特色农业天气服务。加强驻区设施农业重大项目服务,为北京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专业气候分析评价、实时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园林绿化局、区财政局等部门)(四)面向民生保障和生活富裕,提供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服务1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智慧公众气象服务,不断提升高品质气象服务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的精细化气象服务需求。聚焦保障海淀市民“菜篮子”,深化气象与商务部门合作机制,优化并推广菜篮子气象服务系统,提供种、储、运、销全链条气象服务。针对市民出行气象服务需求,融合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交通运行数据,上线“一张图”的清河高铁智慧气象服务系统。结合公众日常生活气象服务需求和服务海淀教育“金名片”发展需求,基于智能网格精细化气象预报产品,提供精确到具体位置的市民和中小学生户外活动指数、关窗指数、汽车遮阳指数、蓝天白云观赏指数、空调开启指数、花粉浓度指数等气象服务产品,使气象服务市民更加人性化、更有温度。(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商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教委、区城市管理委、海淀交通支队、区园林绿化局、区科协、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等部门,相关街镇)(五)深化科技创新,强化专业人才保障13.打通气象科研项目申报渠道,聚焦提升核心预报业务能力,积极申报联合自然基金项目、地方标准研究气象类项目研究,为气象促进科研能力、科研带动气象发展拓展新路径。加强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将气象人才纳入全区各类人才工程和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对气象高层次领军人才和气象科技战略人才的培养力度。开展气象干部人才到职能联系紧密部门挂职工作,强化气象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完善气象人才激励机制,在科研立项、教育培训、评选表彰中,对气象专业技术人才给予支持。为符合条件的气象干部职工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对符合条件的气象核心领域领军人才、核心骨干提供引进人才支持。(责任单位:区气象局、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区科协、区委组织部、区人力社保局、区房管局等部门)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依托《海淀区“十四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加强气象工作统筹规划,督促重点项目落实。各相关单位要加大对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有效衔接各项改革与创新措施,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相关要求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二)完善联动机制进一步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协同联动机制作用,建立与市气象局协同的气象统筹发展机制、分管负责同志专题调度工作机制,切实推动重点工作有效落实;各相关单位要切实履行责任,主动沟通对接,形成工作合力,高标准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三)加强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落实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保障体制,建立健全稳定的气象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机制,切实满足气象高质量发展中的各项资金需求,落实地方事权范围内各项财政投入保障。着力完善与双重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地方双重气象科技和人才管理体系。附件1: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淀区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的通知.ofd附件2:海淀区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ofd

北京海淀区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北京海淀区产业园区

北京海淀区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北京海淀区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免费获取政策汇编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