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招商】东城海淀获评食品安全示范区 首都食安建设再升级
北京市近期通过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综合考评,东城区和海淀区凭借规范化管理、创新监管模式及群众满意度提升,成为首批达到创建标准的区域。这一成果不仅为首都招商引资注入强心剂,更标志着北京市在落实食品安全战略、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方面取得阶段性突破。 一、高标准创建推动全域食安水平提升 自2016年启动创建工作以来,北京市16个区同步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区建设。东城区与海淀区通过建立"网格化+智慧监管"体系,实现餐饮单位风险分级覆盖率超九成,食品抽检合格率连续三年保持高位。两区率先应用区块链技术追溯食品流通链条,并在校园食堂、老年助餐点等重点领域实施"明厨亮灶"工程,相关做法被纳入市级标准化工作指南。 二、多元共治机制强化社会监督效能 在考核评价过程中,北京市采用多维度评估模式,组织监管部门、第三方机构及消费者代表组成联合工作组,依据绩效评估细则开展实地检查。海淀区创新设立"食品安全观察员"制度,招募社区居民参与日常巡查;东城区则通过"你点我检"活动收集公众检测需求,累计处理群众反馈意见逾千条。两区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办结率均达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形成社会共治良性循环。 三、示范引领效应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获评示范区后,东城区将食品产业升级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相结合,打造前门等特色食安文化街区;海淀区依托科技资源优势,培育出多个智慧餐饮示范项目。两区通过政策扶持推动三百余家食品生产企业完成技术改造,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提质增效。数据显示,相关区域食品经营主体合规率较创建初期提升近二十个百分点。 四、动态化管理保障长效运行机制 目前公示期已启动社会监督渠道,北京市明确将实施"年度复核+动态退出"机制,对示范区持续开展飞行检查。下一步计划推广"阳光餐饮"APP覆盖所有餐饮单位,并建立跨区域食品安全联防联控体系。专家指出,这种以评促建模式为特大型城市食安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2025-07-18
-
【招商】北京新增4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与养老医疗成亮点
北京市近期通过招商引资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进一步扩大医保定点覆盖范围。市人力社保局发布公示显示,42家医疗机构通过市级评估,即将纳入医保定点体系。此次新增机构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同时涵盖养老机构医务室及康复医院,重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和老年健康保障能力。 一、新增定点医疗机构区域分布特点 此次公示的42家机构覆盖西城、朝阳、海淀、丰台、顺义、昌平等多个区域,其中海淀区占比最高,达16家。分析认为,这与海淀区人口密度高、医疗需求集中密切相关。其他区域新增机构则侧重填补基层服务空白,例如顺义、昌平等郊区重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布局。 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强化 新增名单中,社区卫生服务站占比超过七成,凸显北京市强化基层医疗网络的导向。近年来,北京市通过医保定点扩容,推动分级诊疗落地。社区卫生机构可提供常见病诊疗、慢性病管理等服务,减轻三甲医院压力。部分新增服务站还配备中医特色科室,满足多元化健康需求。 三、养老机构医务室首次纳入引关注 3家养老机构医务室入选成为亮点,包括泰康之家燕园、大兴区金鹤护养院等配套医疗设施。这是北京市首次将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纳入医保定点,旨在解决老年人就医不便问题。政策明确支持“医养结合”,未来参保老人在养老机构内即可使用医保结算基础医疗费用。 四、康复医疗资源供给进一步扩大 名单中包含3家康复医院,与北京市近年推动康复医疗服务发展的政策相呼应。2023年北京市多部门联合发文,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增设康复医学科,此次新增定点机构将补充社区康复资源缺口,助力中风、术后患者就近接受专业康复治疗。 此次公示期为7天,市民可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意见。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强调,新增定点机构需严格执行医保服务协议,监管部门将定期考核其药品价格、诊疗规范性等指标。分析指出,医保定点扩容既能降低群众医疗负担,也有助于优化全市医疗资源结构。
2025-07-18
-
北京多措并举治理工业VOCs助力绿色招商
北京市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与环保政策联动,在工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国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示范。通过工程减排、行业禁限等组合措施,不仅实现空气质量改善,更推动绿色产业升级,吸引低碳技术领域招商引资。 一、政策体系构建与目标设定 为落实京津冀区域协同治污要求,北京市于2017年启动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行动,出台全国首个工业源VOCs总量控制方案。通过《北京市工业污染行业调整退出目录》等文件,明确将有机溶剂型油墨、粘合剂生产等12类高排放工艺列入淘汰清单,要求相关企业在当年10月底前完成停产,年底前彻底退出市场。这一政策为后续产业结构转型奠定基础。 二、三大减排路径协同推进 在工程减排方面,全市累计实施341个治理项目,涵盖汽车制造、印刷等重点行业,通过吸附回收、催化燃烧等技术改造实现源头控制。结构减排聚焦产业升级,关停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中小企业超200家,同时引导企业向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专业园区集聚。管理减排则依托在线监测平台,对800余家重点企业实施排放浓度与总量"双控"。 三、阶段性成果与区域协同效应 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VOCs减排量超额完成原定目标,其中工业领域减排占比达65%。监测数据显示,该措施推动城区臭氧浓度同比下降8.3%,PM2.5中二次生成组分占比显著降低。经验随后被纳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带动天津、河北等地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形成区域联防联控新模式。 四、长效机制与绿色发展联动 北京市将VOCs治理纳入营商环境优化体系,建立"环保绩效分级"制度,对完成深度治理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在招商引资中优先引入低VOCs排放的新材料、集成电路等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绿色产业链集群。后续出台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一步将VOCs减排与碳达峰目标挂钩,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当前,北京市持续完善VOCs排污权交易试点,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深度治理。相关实践表明,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通过科学施策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复制的综合治理方案。
2025-07-18
-
【北京招商】北京高技术制造业引领工业增长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北京市通过持续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和产业布局,推动高技术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数据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50%,创新载体建设与重点产业突破成效显著。 一、创新载体加速布局产业生态持续完善 北京市聚焦高精尖产业体系构建,新增一批国家级和市级产业创新平台,包括智能网联汽车、工业设计、集成电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在网络安全、商业航天等新兴领域,通过建设专业化园区和服务体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例如,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已吸引多个重大项目落地,总投资规模超百亿元;民营航天企业成功实现火箭发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 二、重点产业突破发展产能与技术同步提升 集成电路产业通过产能扩张与产品线优化实现突破,12英寸和8英寸生产线相继投产;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开放超150条测试道路,累计安全测试里程突破百万公里,为技术迭代提供支撑。此外,大数据、5G等前沿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加快推进,为产业链协同发展奠定基础。 三、政策引导精准发力高精尖项目储备扩容 北京市明确以“补短板、强优势”为方向,围绕生态链薄弱环节和核心技术领域强化布局。通过专项政策支持,引导各区聚焦主导产业,推动重大项目落地。例如,在先进集成电路生产线、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等建设中,统筹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形成梯次发展格局。 四、未来聚焦技术标准与产业链协同 下一步,北京市将重点推进产业技术标准制定,特别是在5G、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强化国际话语权。同时,通过跨区域协作和产学研联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进一步巩固高精尖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2025-07-18
-
【北京招商】城六区国企疏解任务超额完成 首都功能优化再提速
北京市通过精准施策与跨部门协同,在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下,提前超额完成城六区市属国企疏解退出年度目标。该项工作作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关键举措,不仅为高精尖产业腾挪出发展空间,更通过政策创新与流程优化形成示范效应,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向深入。 一、顶层设计与考核机制双管齐下 2018年,北京市将城六区二级及以下市属国企疏解列为重点任务,明确要求退出40家以上企业。市国资委建立三级责任体系,与23家市管一级企业签订军令状,将任务完成度纳入企业负责人KPI考核,实行"月度通报+季度督导"机制。通过动态跟踪各集团疏解进度,对进展滞后企业开展专项约谈,确保压力传导到位。 二、政策工具箱破解企业退出难题 针对企业反映的工商注销周期长、税清算流程复杂等堵点,北京市打通跨部门协作通道。税务部门开设绿色通道简化完税证明办理,市场监管部门推行"吊转注"联办机制,将平均办理时限压缩60%。同时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对符合条件企业给予搬迁成本补贴,仅北汽集团下属企业就获得超千万元资金支持。 三、重点企业疏解带动产业重构 首农食品集团将位于西城区的食品加工基地整体迁至河北邯郸,腾退土地转型为科技创新园区;金隅集团关停海淀区水泥制品厂后,原址引入人工智能研发中心。统计显示,87户疏解企业涉及制造业、仓储物流等传统领域占比达82%,腾退土地优先用于公共服务设施与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四、疏解成效辐射京津冀协同发展 此次疏解推动超过200亿元资本向天津、河北等地流动,形成"北京研发-周边转化"产业链条。北控集团在唐山曹妃甸建设的环保产业园,已承接北京转移项目15个;首创集团将商贸物流业务集中至河北保定,降低区域物流成本约12%。疏解企业在新选址区域创造就业岗位超1.2万个。 此次疏解工作通过建立"目标-考核-支持"闭环管理体系,为超大城市功能优化探索出可复制经验。后续北京市将完善疏解企业跟踪服务机制,确保疏得开、接得住、发展好,持续释放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综合效益。
2025-07-18
-
【北京招商】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路线明晰 多举措助力产业升级
北京市近期围绕科技服务业推出系列政策,明确产业发展路径,通过招商引资、金融支持、土地试点等创新举措,加速高精尖产业集聚。相关企业及科研机构代表参与研讨,针对政策落地提出建议,进一步优化科技服务生态体系。 一、政策框架构建产业新生态 作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北京市将科技服务业纳入十大高精尖产业政策体系,出台专项实施意见。文件提出构建“研发—转化—服务”全链条支撑体系,重点培育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等细分领域。通过整合创新资源,形成以中关村为核心、辐射全市的科技服务集群。 二、创新保障机制破解发展瓶颈 为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北京市推出首都科技创新券制度,以“后补助”形式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通过贷款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服务领域。部分区域试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优先保障研发中心和孵化机构用地需求,解决产业空间不足问题。 三、市场主体深度参与政策优化 在近期举行的研讨活动中,多家科技服务企业代表结合实践提出建议。部分企业关注新技术产品“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的落地细节,建议扩大试点范围;另有机构呼吁加强知识产权跨境服务支持。相关部门表示将吸纳合理化建议,在后续配套细则中完善技术交易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政策。 四、多维度培育产业发展动能 北京市计划通过三大路径强化产业竞争力:一是建设国家级科技服务示范区,打造标准化服务体系;二是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科技服务深度融合;三是建立跨区域协同机制,促进京津冀技术市场互联互通。数据显示,科技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提升,已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当前,北京市科技服务业正进入提质增效阶段。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未来将进一步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25-07-18
-
【北京招商】北斗导航携手ofo共享单车探索智慧出行新路径
北京市近期在招商引资领域取得新进展,北斗导航公共服务平台与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ofo共享单车)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双方将围绕电子围栏、智能锁等技术展开深度对接。此次合作由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推动,旨在通过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优化共享单车管理,同时探索押金监管等行业痛点的创新解决方案。 一、政企协同推动技术赋能共享经济 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联合北斗导航公共服务平台于年初赴ofo共享单车开展专项调研。会上,企业方详细介绍了运营现状,包括覆盖全国200余城的业务网络、差异化产品布局以及日均千万级订单的运营规模。针对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等行业难题,双方重点探讨了北斗高精度电子围栏技术的落地应用,该技术可通过亚米级定位实现车辆入栏结算,有效规范停车秩序。 二、创新押金监管机制获政企响应 针对社会关注的用户押金安全问题,ofo共享单车提出建立政府、商业银行、企业三方共管账户的设想。北京市相关部门对此表示支持,并建议结合北斗公共服务平台的征信数据接口,构建用户信用积分与押金减免挂钩的机制。这一模式若落地,将成为共享经济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 三、北斗技术深度适配共享出行场景 北斗导航公共服务平台展示了多项成熟应用案例,包括在北京市重点区域实现的厘米级定位服务。技术团队与ofo共享单车就智能锁模块升级达成共识,计划通过北斗短报文功能解决地下空间信号盲区问题。双方约定在第二季度开展封闭场景测试,首批试点将覆盖北京市中关村、金融街等核心区域。 四、政策支持助力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现场解读了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专精特新项目申报等扶持政策,特别强调对"北斗+共享出行"融合创新的专项支持。数据显示,北京市北斗产业规模已突破500亿元,公共服务平台累计接入终端设备超亿台。此次合作将纳入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库,享受技术转化绿色通道等便利措施。 此次合作标志着北斗民用化进程在共享经济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随着技术细节的持续优化和政策配套的完善,该项目有望为全国共享单车行业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同时推动北斗系统在民生服务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2025-07-18
-
【昌平区招商】昌平区企业争创市级创新平台新高地
北京市昌平区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强化政策引导与精准招商引资,积极推动区域产业升级。2017年,昌平区发展改革委依据北京市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组织8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市级创新平台认定,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引领构建创新生态体系 北京市昌平区紧密对标国务院关于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部署,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的要求,制定专项推进方案。2017年上半年,昌平区发展改革委全面梳理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申报流程,通过企业走访、政策宣讲、一对一辅导等方式,筛选出生物能源、信息安全、基因技术等关键领域的优质企业参与申报,确保项目与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布局高度契合。 二、重点实验室赋能产业技术突破 本次申报的8家实验室均聚焦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 -生物质能源技术研发平台:依托军蓝航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农林废弃物高效转化技术,攻克生物燃料工业化量产瓶颈。 -云平台Web安全防护系统:由中超伟业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建设,针对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泄露风险,开发实时监测与智能防御体系。 -癌症基因组学技术应用平台: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基因测序与精准医疗,推动癌症早筛技术临床转化。 其余项目覆盖新材料、智能装备、环境治理等领域,共性特征为:研发投入占比超行业均值30%,核心专利占比达65%,且均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三、区域创新链协同发展成效 昌平区通过构建“政府-企业-平台”三级联动机制,整合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未来科学城等载体资源。2017年申报企业累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项12项,承担重大专项课题9项,技术服务辐射全国200余家企业。区域高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9.3%,凸显创新平台对产业升级的引擎作用。 四、长效机制夯实创新基础 昌平区发展改革委建立创新平台梯次培育库,实施动态管理与绩效评估。对获批实验室给予配套资金、人才落户、空间载体等政策倾斜。2017年至2020年期间,昌平区累计推动32家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落地,带动社会研发投入超80亿元,形成“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聚集”的良性闭环,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2025-07-18
-
【北京招商】北京首家跨境保税直营中心开业 打造"逛全球买全球"新体验
北京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首个世贸跨港通跨境保税平行进口商品直营中心正式运营,标志着跨境电商线下体验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该中心通过整合海外仓资源与"直通车"进口模式,实现商品价格低于市场30%,并创新推出积分数字货币化投资功能,为消费者提供"触手可及"的全球购体验。 一、跨境电商痛点催生线下创新模式 近年来,跨境电商虽实现"足不出户买全球",但虚拟购物带来的体验缺失成为行业普遍难题。2023年数据显示,超过65%的跨境消费者因无法实地查验商品而放弃购买。此次开业的直营中心突破传统电商局限,集中展示来自二十余个国家的上千种实体商品,涵盖母婴、美妆、食品等八大品类,其中60%商品系首次进入中国市场。 二、"海外仓直连"重构供应链体系 该中心依托母公司建设的全球供应链网络,直接连通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海外仓储基地,采用保税备货与跨境直邮结合的模式。通过压缩传统进口的代理商、分销商等中间环节,实现物流成本降低40%以上。2024年第一季度试运营期间,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5000人次,验证了线下体验对消费决策的促进作用。 三、积分金融化开辟消费新场景 区别于常规会员积分体系,该中心首创"消费-投资-再消费"闭环模式。消费者累计的积分可兑换为区块链数字资产,其价值随国际市场波动产生收益。2023年12月备案信息显示,该模式已通过金融监管部门合规审查,成为全国首个将消费积分与数字金融结合的零售创新案例。 四、政策赋能推动业态升级 北京市商务部门2024年出台的《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支持保税展示交易场所建设。该直营中心作为重点项目,享受通关单证简化、税款担保优惠等政策红利。据规划,2024年底前将在朝阳区、海淀区增设两家同类型门店,并引入智能试衣镜、AR商品溯源等数字化设备。 五、消费升级带动产业生态重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23年度报告指出,此类"前店后仓"模式正重塑进口商品流通格局。该中心已与三十余家国际品牌建立战略合作,未来三年计划引进5000种新品,同步建设配套的冷链仓储中心和品质检测实验室,形成集展示、交易、服务于一体的跨境零售综合体。
2025-07-18
-
【北京招商】北京加码20亿资金助力内蒙古脱贫攻坚
北京市通过招商引资与全方位协作,持续深化对内蒙古的帮扶力度。最新数据显示,帮扶资金较原计划大幅提升,重点投向产业扶贫、劳务协作等领域,并强化干部人才支持,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 一、资金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 近期公布的帮扶方案显示,北京市对内蒙古年度援助资金从最初规划的数额提升至三倍,所有款项已于今年春季完成拨付。根据中长期规划,三年间累计追加投入近20亿元,资金将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和产业培育。 二、干部人才支援形成长效机制 为保障帮扶措施落地,北京市已选派数十名专业人员赴内蒙古挂职,新增团队专职对接扶贫协作。这些干部将协助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并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确保政策连贯性。 三、产业协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今年夏季举行的专项对接活动中,数十家企业与内蒙古贫困地区达成合作意向,涵盖农牧产品加工、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同时,两地签署劳务输出协议,通过技能培训促进就业转移,目前已建立多个定向招聘通道。 四、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帮扶计划明确支持内蒙古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打通进京销售渠道,当地优质牛羊肉、乳制品等已进入首都市场。此外,共建的实训中心将提升农牧民职业技能,助力家庭增收。 五、多维度健全防返贫机制 除经济援助外,北京市协助内蒙古建立动态监测平台,针对因病致贫等突出问题强化医疗保障。教育帮扶方面,两地院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并共享职业培训资源。 最新措施显示,协作双方正在探索“造血式”扶贫新路径,通过培育本土产业链和扩大就业空间,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未来将深化消费帮扶、文旅合作等创新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25-07-1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