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阿苏卫循环经济园区启动建设 构建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体系

循环经济产业
所属地区:北京-东城区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8日
北京市昌平区阿苏卫循环经济园区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打造集生活垃圾焚烧、残渣安全填埋及渗沥液处理于一体的综合处理基地,服务东城、西城及昌平区生活垃圾处理需求,缓解现有填埋场即将饱和的压力,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一、项目建设背景与现实需求。北京市作为特大型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长期保持稳定,垃圾处理设施承载压力持续增加。位于昌平区的阿苏卫垃圾填埋场已运行多年,随着使用年限增长,将于未来数年内达到设计容量并实施封场,亟需新建规模化垃圾处理替代设施。2009年,该区域曾规划建设垃圾焚烧项目,因周边居民对环境影响的担忧而暂缓推进。近年来,随着垃圾处理技术进步、环保标准提升及公众对循环经济认知深化,相关部门重启项目规划,旨在通过科学布局与严格管控,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目标。
二、园区整体规划与功能定位。阿苏卫循环经济园区以“绿色、循环、安全”为核心定位,规划建设三大主体设施及配套系统。其中,生活垃圾焚烧厂将承担主要处理功能,设计处理规模与服务区域日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相匹配;残渣填埋场作为焚烧处理的配套设施,用于安全处置焚烧后产生的炉渣等残余物;渗沥液处理设施则针对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水进行专业化处理,确保达标排放。园区同步规划建设烟气净化、飞灰稳定化、在线监测等辅助系统,形成覆盖垃圾接收、处理、残渣处置、污染防控的全流程处理链条。
三、技术标准与环保管控措施。为保障项目环境安全性,园区在技术选型上采用国际先进的机械炉排炉焚烧工艺,配备“脱硝+脱酸+除尘+活性炭吸附”的多段式烟气净化系统,确保二噁英、颗粒物、酸性气体等污染物排放浓度严格控制在国家标准限值以下。残渣填埋场严格按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建设,采用双层复合防渗结构、导排系统及气体收集处理设施,防止渗滤液渗漏和填埋气无序排放。渗沥液处理采用“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组合工艺,处理后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要求,部分可回用于园区生产用水,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四、循环经济理念与资源回收利用。园区建设深度融合循环经济理念,除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外,着力提升资源回收效率。焚烧厂配备汽轮发电机组,利用焚烧产生的热能发电,预计年发电量可满足一定规模的用电需求,电力接入市政电网实现能源回收;焚烧产生的炉渣经稳定化处理后,可作为路基材料、填埋覆盖土等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原生资源消耗;渗沥液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经收集处理后可用于发电或供热,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多环节资源回收,园区有望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由“末端处置”向“资源循环”的转变。
五、社会协同与公众沟通机制。为回应公众关切,相关部门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组织专家解读、开展公众意见征询等方式,保障公众知情权与参与权。园区规划同步考虑周边区域发展需求,合理设置防护距离,优化交通组织方案,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项目建设单位将定期发布环境监测数据,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园区运行全过程透明可控,推动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六、项目实施意义与示范价值。阿苏卫循环经济园区的建设,是北京市落实“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垃圾处理方针的重要举措,将有效填补阿苏卫填埋场封场后的处理能力缺口,保障东城、西城及昌平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项目通过规模化、集约化处理模式,可大幅减少垃圾填埋量,节约土地资源,降低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园区在技术应用、环保管控、资源回收等方面的实践,将为北京市乃至全国超大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助力“无废城市”建设与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实现。

北京东城区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北京东城区产业园区

北京东城区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北京东城区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免费获取园区招商政策汇编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