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冀五高新区联动对接中关村 共建京津冀创新产业集群
高新技术产业
京津冀经济圈
产业集聚区
高新区
所属地区:北京-海淀区-中关村街道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8日
京津冀地区五家国家级高新区近日启动深度合作,通过招商引资与资源整合,将联合构建跨区域创新产业高地。根据规划,各方将围绕首都科技资源对接、产业协同布局、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展开合作,形成"1+X"联动发展体系,推动京津冀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一、构建多层次合作框架
参与合作的高新区包括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及天津滨海新区等五个国家级高新区。目前已达成三项核心机制: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轮值召开协调会议;设立跨区域工作专班,负责具体项目对接;制定产业地图指引,明确各园区主导产业方向。其中,石家庄高新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保定聚焦电力智造,廊坊主攻新一代信息技术,唐山专精智能装备,天津滨海新区培育航空航天产业集群。
二、深化首都资源对接
五地将联合搭建"中关村+"合作平台,重点承接北京科技创新溢出效应。具体措施包括:共建离岸创新中心,吸引北京研发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开通科技成果直通车,定期组织北京高校成果路演;设立联合创新基金,支持跨区域产学研项目。2023年以来,已推动12个北京科技项目在津冀高新区落地转化,涉及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
三、优化产业协同布局
通过建立"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的跨区域合作模式,形成梯度分工体系。石家庄与北京共建生物医药CMO平台,保定承接新能源电力检测中心,廊坊建设数字经济协同示范区。统计显示,五地高新区已联合申报7个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组建3个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四、强化开放创新合作
建立"五区联动"参展机制,联合参与国际高端展会。2024年将组团参加全球工业博览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国际展会,并共同举办京津冀国际科技创新论坛。同时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粤港澳大湾区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
五、完善服务支撑体系
五地统一制定高新技术企业互认标准,实现科技资质跨区域通用。共建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库,累计开放价值超过20亿元的科研设施。联合设立人才创新驿站,为跨区域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子女入学等配套服务。
此次合作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创新要素深度整合新阶段。通过打破行政壁垒,构建跨区域创新共同体,将有效提升京津冀整体产业竞争力,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示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