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民间友好论坛开幕 搭建国际交流与招商引资平台
所属地区:北京-东城区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1日
2015年,由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北京国际民间友好论坛在北京开幕。论坛以“促进民间友好交流,聚话城市和谐发展”为主题,吸引了来自美国、巴西、法国、日本等20个国家的37个国际友好组织及友城代表参与,围绕城市建设和管理、教育、文明互鉴、养老、青年交流等议题展开研讨,同时搭建友好需求与发展需求平台,推动国际合作项目对接,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注入民间力量,助力招商引资与国际交流深度融合。
一、论坛创办背景与发展定位
北京国际民间友好论坛创办于2011年,每两年举办一届,2015年举办的是第三届。作为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拓展民间国际交往渠道、打造公共外交的重要品牌项目,论坛始终聚焦民间友好交流与城市发展议题,旨在通过非官方渠道搭建跨国界、跨领域的对话平台,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城市治理、文化传承、民生服务等方面的经验互鉴,为北京乃至中国的民间外交事业提供实践载体。经过前两届的积累,论坛已逐步形成常态化、专业化的交流机制,成为展现北京开放包容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二、主题设定与时代意义
本届论坛以“促进民间友好交流,聚话城市和谐发展”为主题,紧密契合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与管理、公共服务优化、文化多样性保护等成为全球城市共同面临的课题。论坛通过聚焦城市建设和管理,探讨如何提升城市规划科学性与治理精细化水平;围绕教育交流,推动中外青少年在知识共享与文化理解中建立友谊;以文明互鉴为纽带,促进不同文明形态在交流中互学互鉴;关注养老议题,分享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民生服务经验;依托青年交流,为民间友好事业培育后备力量。这些议题的设置,既立足北京城市发展实际需求,也呼应了全球城市治理的共性关切,体现了民间外交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的独特价值。
三、国际参与格局与交流广度
本届论坛的国际化特色进一步凸显,参与范围较往届更为广泛。来自20个国家的37个国际友好组织和友城代表齐聚北京,涵盖美洲、欧洲、亚洲等多个地区,既有长期与北京保持友好往来的传统友城机构,也有首次参与论坛的新兴民间组织。这种多元化的参与格局,不仅为论坛带来了全球不同城市的发展经验,也让北京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治理实践通过民间渠道走向国际。在交流形式上,除主题研讨外,论坛还设置了分议题讨论、项目对接会等环节,促进参会代表在具体领域开展深度对话,推动从“务虚交流”向“务实合作”转化。
四、平台搭建与项目合作落地
为强化论坛的桥梁纽带作用,本届论坛重点搭建了友好需求平台与发展需求平台,推动国际合作项目精准对接。在友好需求平台上,中缅友好协会、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新加坡驻华大使馆、老挝驻华大使馆等机构,围绕文化交流、教育合作、民间友好往来等议题推介了合作意向,如中缅传统艺术交流展、新马青少年研学项目等;统计学会、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武术协会等本地单位,则展示了北京在文化传承、体育交流等领域的特色资源,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在发展需求平台上,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石景山区、房山区、顺义区等区分别展示了区域特色项目,涵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科技创新园区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为国际组织和友城代表提供了了解北京区域发展的窗口,也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合作创造了契机。
五、民间性特色与公共外交价值
相较于官方外交,民间外交具有灵活性高、接触面广、影响力深的特点。本届论坛进一步突出民间性,参会主体以国际友好组织、非政府机构、地方社会组织为主,交流内容聚焦民众关心的民生议题,如养老服务模式、社区治理经验、青少年教育等,让民间声音成为国际交流的主角。这种以“民”为核心的交流模式,能够更直接地增进中外民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为国家间关系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同时,论坛作为北京公共外交的重要品牌,通过展示北京在城市建设、文化保护、民生服务等方面的成就,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开放姿态,提升了北京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
六、对北京城市发展的实践意义
从民间角度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借鉴,是本届论坛的重要目标。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来自不同国家的代表分享了在智慧城市建设、老旧小区改造、交通综合治理等方面的经验,为北京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供了参考;在养老领域,部分国家展示了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老年教育模式等创新做法,对北京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具有启示意义;在教育交流环节,中外代表探讨了青少年跨文化交流机制,为北京高校、中小学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学生交换项目拓宽了思路。此外,通过平台搭建促成的合作项目,将直接推动北京在文化、体育、科技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助力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七、论坛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
与前两届相比,本届论坛在平台作用、交流范围、特色体现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平台作用上,从单纯的议题研讨转向“研讨+项目对接”的复合型平台,增强了交流的实效性;交流范围上,参与国家和组织数量增加,议题覆盖领域从文化、教育向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更广泛领域延伸;特色上,民间性与国际化相互交融,既保持了非政府组织的灵活优势,又通过广泛的国际参与彰显了开放包容的特质。这些进步不仅提升了论坛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也为后续举办积累了经验,推动北京民间国际交往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作为北京民间外交的重要载体,北京国际民间友好论坛通过持续举办,已成为连接中外民间力量、服务城市发展的重要桥梁。2015年举办的第三届论坛,以“促进民间友好交流,聚话城市和谐发展”为主题,汇聚全球智慧,搭建合作平台,既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了国际经验借鉴,也向世界展示了北京开放、包容、务实的城市形象,为推动中外民间友好事业发展和公共外交实践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