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企业优惠政策

北京通州区产业园区

北京通州区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北京通州区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通州区关于印发通州区推进气象事业发展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的通知

政策
发布部门: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4日 有效性:有效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各区属机构:现将《通州区推进气象事业发展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2014年4月1日通州区推进气象事业发展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为深入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有关工作的意见》(京政发〔2012〕9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城乡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京政发〔2012〕24)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气象事业发展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意见》(京政发〔2013〕2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应急能力的意见》(京政发〔2013〕4号)、市政府第163次专题会议纪要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气象事业发展,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紧密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标准与“调布局、转功能、添特色”的发展思路,大力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能力,深化开放合作,创新体制机制,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的能力。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适应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的高水平、有特色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着力推进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加快推进率先实现气象事业现代化的进程。(一)气象事业发展环境更协调。围绕业务服务支撑环境建设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一核五区”战略规划,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事业发展新格局。建设集气象预报、综合观测、科研创新、人才集聚、现代化办公为一体的绿色、智能的新型气象台站。(二)气象监测预警更精准。提高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密度,实况信息在发布空间精细到乡镇;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气象保障能力;建立适应城市精细智能管理需求的预报预警系统,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气温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重大气象灾害不漏报,局地暴雨、雷电、冰雹预警提前1小时以上发布,沙尘、高温、雾霾天气预警提前1天发布,持续严重雾霾天气预警提前3天发布;构建多部门共享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实现预警信息一键式发布。(三)气象服务效益更明显。完善极端天气城市运行应急管理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大型活动气象服务保障率达到100%;专业气象服务满意率达到95%以上;市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显著提高,气象灾害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普及率达到80%;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85%以上。(四)气象社会管理更深入。强化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健全气象行政管理监督机制,使气象社会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三、主要任务(一)建设功能先进的新型台站。加快推进通州区观测站建设,落实站址选定和建设,2014年6月完成监测站点迁移,2014年底前完成台站搬迁建设,彻底改善气象观测环境和业务办公条件。(二)建设功能先进的气象监测预报体系。1.优化气象监测站网布局,完善区域探测网建设,提高短时临近天气监测能力;增加气象灾害监测站数量,提高区域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和水平,到2015年,在辖区内增加21个加密自动观测站点,自动监测站网密度达到5公里左右,实现自动气象站乡镇街道全覆盖,气象监测实况信息发布空间精细到乡镇、时间精细到小时;完成新型自动气象站试点及观测业务调整工作。2.加强灾害天气资料监控和数据质量控制,提高装备技术保障能力;建设灾害天气监测报警系统;地面观测业务逐渐由基础观测向灾害天气监控、数据质量控制和气象探测网运行保障转化。3.加强气象现代化软件支撑系统平台建设,到2015年,完成五大平台建设,即:决策服务平台、预警信息综合发布平台、区县暴雨监测预警信息服务平台、气象信息员工作平台、中小河流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大幅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实现气象灾害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最大限度的降低气象灾害对社会造成的损失。(三)完善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1.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体系。建成区级—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的三级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建立“气象灾害防御中心、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负责监视、指挥气象灾害的发生及应急处置;乡镇、街道建立气象工作站,配备一名气象协理员,负责本乡镇、街道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和气象信息员管理工作;各行政村及社区的信息员负责收集和上报天气及灾情实况。2.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2014年,成立通州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到2015年,完成通州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完善管理机制体制,实现预警信息“一键式”发布,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服务职能。加快行政村、社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系统建设,依托电子显示屏、大喇叭等信息发布渠道,实现预警信息发布在行政村、社区、中小学校全覆盖率达100%;极端灾害性天气,实现预警信息手机全网发布。3.制订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急预案。按照京政发〔2013〕4号、《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京应急委发〔2013〕4号)文件精神,2014年制订《通州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进一步完善修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2014年完成乡镇街道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四)建立满足需求的城乡气象服务体系。1.完善气象公共服务能力。依托全区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类媒体,拓宽发布渠道,及时传播天气信息;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公共资源,发挥有关单位、部门的指导性建设意见及工作职能作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2.增强应急和重大活动气象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气象应急监测系统设备、设施建设,增加便携式移动气象监测设备,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应急和重大活动气象服务团队。开发移动应急气象预报综合分析平台,开展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现场气象条件移动应急观测,保证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和大型活动气象服务。强化现场勘查、需求分析、滚动预报、现场应急、临近预警、跟进服务的能力,为重大活动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减少突发事件衍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3.推进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区、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建设。结合都市型现代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按照“有专业人员、有服务方案、有指标体系、有业务平台、有适用技术、有示范田块、有合作机制、有直通服务、有信息反馈、有效益评估”的“十有”原则,建设标准化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区。按照“有领导机构、有信息员队伍、有信息服务站、有监测预警网络、有风险地图、有应急预案、有科普计划、有效益评估”的“八有”标准,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工作。2014年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达到乡镇总数的20%以上。4.构建基层气象安全社区(村)建设。以国家安全社区建设和“六型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2014年全区气象安全社区(村)认证率达到30%,2015年气象安全社区(村)认证率60%。5.提高气象专业、专项服务能力。气象部门针对城市运行,农业、交通、排水、电力、供暖、旅游、环境、林业等行业开展气象咨询服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预测、气候资料分析、气候资源区划等多种气候科技应用服务。(五)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服务能力。建设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库,为合理开发气象资源和经济建设提供依据。为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开展城市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城市重点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评审工作中。(六)加快推进气象社会管理职能。1.提高气象执法水平,增强探测环境保护力度。强化气象执法能力建设,加大对气象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加强与区安监、消防等部门在防雷安全、施放气球等工作的联合执法检查。加强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的执法工作,确保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得到有效保护。2.实现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融入城市网格化管理。将气象灾害防御指挥平台建设融入通州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平台整体工作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气象灾害防御信息的快速传递,并与15个乡镇、街道分中心实现信息共享。3.加强对乡镇、街道工作的绩效考核。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气象安全社区及行政村的认证、防雷安全管理等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各乡镇、街道要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对气象信息员的培训,加强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的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以及定期防雷检测工作。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政府领导体制优势,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理念,协调解决气象事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推进各项重要工作的开展,为率先实现气象事业现代化工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区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渠道,落实气象设备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经费,将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和地方编制人员、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人员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区政府投资主要用于通州区突发事件预警发布中心、气象灾害应急防御工程;各乡镇、街道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气象信息员培训和管理上给予资金支持。(三)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气象法制体系,强化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发布与传播、防雷减灾和施放气球的规范管理,提高气象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推进气象标准化、气象依法行政信息化建设。(四)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完善气象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开展气象科普活动。区气象局、区科委、区科协、区教委等部门加强协调,利用现有资源和科普平台,加大气象科普宣传力度,加快推进气象科普基地建设,为气象事业发展,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营造良好氛围。

北京通州区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工业企业选址
  • 工业用地信息 工业用地信息 工业用地信息
  • 现成厂房租金 现成厂房租金 现成厂房租金
  • 仓库冻库租购 仓库冻库租购 仓库冻库租购
  • 招商引资政策 招商引资政策 招商引资政策
商务咨询服务
  • 注册公司选址 注册公司选址 注册公司选址
  • 产业政策匹配 产业政策匹配 产业政策匹配
  • 法律咨询服务 法律咨询服务 法律咨询服务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