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慕田峪长城创新管理 设立涂鸦专区引导文明游览
所属地区:北京-怀柔区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9日
在推动文旅产业升级与招商引资的背景下,怀柔区慕田峪长城景区以创新思维破解文物保护难题。通过设立专项涂鸦区域,既满足游客表达需求,更为文化遗产保护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文化价值与旅游体验的有机融合。
一、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的管理困境
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积淀与精神象征。慕田峪长城作为明代长城精华段落,其箭楼、垛口等建筑构件具有不可再生的历史价值。近年来,大量游客在墙体刻划留名的行为,对砖石结构造成物理损伤,颜料渗透更会加速风化进程。此类行为虽属个别现象,但累积效应已对文物本体保护构成严峻挑战,传统"禁止标识+人员巡查"的管控模式收效有限。
二、疏堵结合的管理创新实践
景区管理部门经过系统调研,创新推出"分区引导"管理模式:
1. 在14号敌楼西侧北铺房设立首块专业涂鸦板,采用特制可擦写材料,配置环保颜料工具。该区域远离核心文物本体,地面作防污处理,每日有专人维护清洁。
2. 根据客流监测数据,规划在5号敌楼(团队客聚集区)及10号敌楼(徒步热门节点)增设同类型设施,形成网格化服务覆盖。新区域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使用损耗进行部件更换。
3. 推进电子涂鸦系统研发,计划在服务区设置多点互动屏幕,游客可通过数字绘图、电子签名等方式留念,作品可扫码下载分享。系统将植入长城文化知识问答等互动环节。
三、文物保护与体验升级的双赢机制
创新措施实施后显现多重效益:涂鸦集中区域日均接待量达百余批次,核心景区刻划现象下降显著。专业设计的涂鸦墙成为新景点,游客可了解长城建造工艺、历史事件等知识图文。管理方同步强化文物巡查力度,在重点区段增设红外监测与智能识别系统,对破坏文物行为实时预警。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带动二次消费增长,相关文创产品开发为景区创造新营收渠道。
四、文化遗产保护的现代启示
该管理模式为露天遗址保护提供新范式:设立疏导区实质是划定"动态保护缓冲区",将人为活动对文物的影响控制在可逆范围内。实践表明,满足公众参与需求与强化文物保护并非对立命题。通过科技手段转化表达形式,既消解破坏性行为冲动,更将游客转化为文化传播者。下阶段将建立涂鸦内容筛选机制,对涉及地域歧视等不当内容予以过滤。
五、长效机制构建与社会协同
怀柔区文旅部门将此纳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制定专项管理规程:明确涂鸦区设置标准;建立志愿者督导机制;开发"文明游览积分"系统,合规参与者可享门票优惠。文物保护机构定期开展砖体检测,评估措施对遗址微环境的影响。通过学校研学活动设计,将涂鸦专区转化为历史教育实景课堂,培养青少年遗产保护意识。这一创新实践证明,以智慧化管理平衡保护与利用关系,能让千年古迹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