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怀柔加速建设综合性国家实验室 驱动创新生态升级
实验室
所属地区:北京-怀柔区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9日
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国正以重大创新领域为核心,加速组建一批综合性国家实验室。这类实验室将聚焦国家目标与战略需求,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与资源综合集成,打造全球一流人才高地,同时吸引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集聚,为区域招商引资与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战略定位:服务国家重大科技需求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关键领域面临技术突破需求。综合性国家实验室的组建,旨在整合优势科研资源,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按照规划,实验室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发挥引领作用,重点服务国家安全、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等国家战略目标。
二、建设模式: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
与传统单一学科实验室不同,综合性国家实验室突出“综合集成”特点,打破学科壁垒与机构界限,推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深度交叉。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实验室将联合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数学等学科团队,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协同攻关;在新能源领域,整合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工程热物理等资源,加速新型储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这种跨学科模式有助于催生原创性突破,提升解决复杂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
三、人才机制:构建全球一流人才集聚平台
实验室将以“开放、流动、竞争、协同”为原则,创新人才引育用留机制。一方面,面向全球招聘战略科学家、青年拔尖人才及创新团队,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条件与薪酬待遇,包括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先进的实验设备配置等;另一方面,建立灵活的人才评价体系,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与经费使用权,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博士后工作站等,培养本土青年科技人才,形成可持续的人才梯队。
四、资源整合:强化产学研用深度协同
为提升创新效能,实验室将推动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形式,吸引企业参与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例如,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加速实验室技术向产业化应用转移;联合高校设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定向输送符合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整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资源,实现大型科研仪器、数据平台等开放共享,降低创新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五、区域布局:支撑创新型区域发展建设
综合性国家实验室的布局将结合区域创新优势,重点在创新资源密集、产业基础雄厚的区域落地。例如,在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滨湖等创新高地,实验室建设将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带动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北京怀柔为例,实验室将依托当地已有的科研机构与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空间科学、新材料等领域,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吸引相关企业落户,为区域招商引资提供科技支撑,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六、体制机制:创新实验室管理运营模式
为保障实验室高效运行,相关部门正探索新型管理体制,实行“开放、多元、动态”的运行机制。实验室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由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代表组成,统筹决策发展方向与重大事项。同时,建立市场化的薪酬激励机制与灵活的用人制度,允许科研人员在企业兼职取酬,鼓励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在经费管理方面,推行“包干制”“负面清单”等模式,赋予实验室更大经费自主使用权,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七、国际合作:打造全球开放创新高地
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创新力量,综合性国家实验室将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通过联合开展国际大科学计划、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等方式,提升我国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例如,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国际联合攻关,共享科研数据与成果;与海外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促进科研人员跨国流动。同时,实验室将面向全球开放科研项目,吸引国际团队参与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惠及全球,展现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责任与担当。
八、成果转化:构建高效技术转移体系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验室将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配备技术经理人团队,负责专利运营、市场对接、创业孵化等工作。通过举办技术成果对接会、建立线上成果展示平台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需求对接,推动实验室技术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同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支持科研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加速实验室技术产业化。对于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技术,将通过“产学研用”协同机制,联合企业开展规模化生产与市场推广,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九、基础设施:建设世界一流科研平台
综合性国家实验室将高标准建设科研基础设施,打造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试验于一体的现代化科研园区。园区将配备一批国际领先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如同步辐射光源、高能加速器、超级计算机等,满足多学科交叉研究需求。同时,建设智能化科研管理系统,实现实验数据、科研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共享。在配套设施方面,完善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医疗中心等生活服务设施,为科研人员提供宜居宜业的创新环境,增强对全球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十、政策支持:强化实验室建设保障
为支持综合性国家实验室建设,相关部门将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包括土地保障、财税优惠、金融支持等。在土地方面,优先保障实验室建设用地需求,实行弹性供地政策;在财税方面,对实验室进口科研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对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给予税收优惠;在金融方面,鼓励银行、保险、创投等金融机构为实验室科研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特色金融产品。同时,地方政府将建立实验室建设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为实验室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通过上述举措,综合性国家实验室将逐步成为我国在重大创新领域的核心力量,不仅为国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支撑,也将通过带动区域创新发展与招商引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一、战略定位:服务国家重大科技需求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关键领域面临技术突破需求。综合性国家实验室的组建,旨在整合优势科研资源,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按照规划,实验室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发挥引领作用,重点服务国家安全、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等国家战略目标。
二、建设模式: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
与传统单一学科实验室不同,综合性国家实验室突出“综合集成”特点,打破学科壁垒与机构界限,推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深度交叉。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实验室将联合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数学等学科团队,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协同攻关;在新能源领域,整合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工程热物理等资源,加速新型储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这种跨学科模式有助于催生原创性突破,提升解决复杂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
三、人才机制:构建全球一流人才集聚平台
实验室将以“开放、流动、竞争、协同”为原则,创新人才引育用留机制。一方面,面向全球招聘战略科学家、青年拔尖人才及创新团队,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条件与薪酬待遇,包括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先进的实验设备配置等;另一方面,建立灵活的人才评价体系,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与经费使用权,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博士后工作站等,培养本土青年科技人才,形成可持续的人才梯队。
四、资源整合:强化产学研用深度协同
为提升创新效能,实验室将推动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形式,吸引企业参与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例如,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加速实验室技术向产业化应用转移;联合高校设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定向输送符合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整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资源,实现大型科研仪器、数据平台等开放共享,降低创新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五、区域布局:支撑创新型区域发展建设
综合性国家实验室的布局将结合区域创新优势,重点在创新资源密集、产业基础雄厚的区域落地。例如,在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滨湖等创新高地,实验室建设将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带动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北京怀柔为例,实验室将依托当地已有的科研机构与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空间科学、新材料等领域,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吸引相关企业落户,为区域招商引资提供科技支撑,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六、体制机制:创新实验室管理运营模式
为保障实验室高效运行,相关部门正探索新型管理体制,实行“开放、多元、动态”的运行机制。实验室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由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代表组成,统筹决策发展方向与重大事项。同时,建立市场化的薪酬激励机制与灵活的用人制度,允许科研人员在企业兼职取酬,鼓励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在经费管理方面,推行“包干制”“负面清单”等模式,赋予实验室更大经费自主使用权,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七、国际合作:打造全球开放创新高地
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创新力量,综合性国家实验室将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通过联合开展国际大科学计划、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等方式,提升我国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例如,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国际联合攻关,共享科研数据与成果;与海外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促进科研人员跨国流动。同时,实验室将面向全球开放科研项目,吸引国际团队参与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惠及全球,展现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责任与担当。
八、成果转化:构建高效技术转移体系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验室将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配备技术经理人团队,负责专利运营、市场对接、创业孵化等工作。通过举办技术成果对接会、建立线上成果展示平台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需求对接,推动实验室技术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同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支持科研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加速实验室技术产业化。对于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技术,将通过“产学研用”协同机制,联合企业开展规模化生产与市场推广,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九、基础设施:建设世界一流科研平台
综合性国家实验室将高标准建设科研基础设施,打造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试验于一体的现代化科研园区。园区将配备一批国际领先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如同步辐射光源、高能加速器、超级计算机等,满足多学科交叉研究需求。同时,建设智能化科研管理系统,实现实验数据、科研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共享。在配套设施方面,完善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医疗中心等生活服务设施,为科研人员提供宜居宜业的创新环境,增强对全球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十、政策支持:强化实验室建设保障
为支持综合性国家实验室建设,相关部门将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包括土地保障、财税优惠、金融支持等。在土地方面,优先保障实验室建设用地需求,实行弹性供地政策;在财税方面,对实验室进口科研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对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给予税收优惠;在金融方面,鼓励银行、保险、创投等金融机构为实验室科研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特色金融产品。同时,地方政府将建立实验室建设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为实验室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通过上述举措,综合性国家实验室将逐步成为我国在重大创新领域的核心力量,不仅为国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支撑,也将通过带动区域创新发展与招商引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北京怀柔区招商项目
更多项目
怀柔区设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疏解 最高补贴达500万元
2025-08-19
怀柔区一季度房地产开发稳中有进 招商引资成果彰显
2025-08-19
怀柔新城08街区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征地公示工作完成
2025-08-19
华裔青年聚怀柔共话发展 雁栖湖畔架起文化交流桥梁
2025-08-19
怀柔区国税局营改增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助力招商引资
2025-08-19
怀柔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 乡村经济发展动能增强
2025-08-19
怀柔文创产业增速领跑北京 招商引资激活发展新动能
2025-08-19
怀柔慕田峪长城创新管理 设立涂鸦专区引导文明游览
2025-08-19
怀柔区打造纳税信用体系 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招商引资
2025-08-19
怀柔区开展寄递物流计量专项检查 规范行业经营环境
2025-08-19
怀柔影视文创集群效应凸显 新业态激发产业生态活力
2025-08-19
怀柔雁栖湖再迎国际会展盛事 中外产业资源加速对接
2025-08-19
北京怀柔区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工作意见
2021-02-14
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工作意见
2021-02-14
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怀柔区政府投资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5-01-14
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怀柔区政府投资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5-01-14
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关于重新公布征收农用地区片综合地价比例的通知
2024-12-09
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关于重新公布征收农用地区片综合地价比例的通知
2024-12-09
北京市怀柔区农业农村局关于申报怀柔区报废农机回收拆解企业的通知
2024-12-03
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怀柔区推动商务领域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的通知
2024-11-28
北京怀柔区产业园区
-
喇叭沟门满族乡大数据产业园区
北京-怀柔区
-
庙城地区大数据产业园区
北京-怀柔区
-
怀北镇大数据产业园区
北京-怀柔区
-
怀柔区大数据产业园区
北京-怀柔区
-
庙城地区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北京-怀柔区
-
杨宋镇大数据产业园区
北京-怀柔区
北京怀柔区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北京怀柔区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